
【一週E書】就算生活在這個孤獨的世紀
文/犁客
目前全球人口大約有50%住在城市裡,預估在2030年前可能會超過70%;關於2030年的另一項預測,是全球人口當中,會有40%左右獨居。
把這兩個數字放在一起,會看到一個奇妙的想像畫面:全世界超過一半的人住在人口密度較高、很容易遇到其他人、必須和更多人共享生活空間的地區,但這其中也有一半左右的人,其實並沒有和其他人同住。
獨居並不見得很糟──先別聯想到孤苦無依的老人家或人際關係斷裂的邊緣人──獨居者很可能是自己選擇的,這樣的生活畢竟更自在方便,要交際?出門就好了,整個城市都是人啊;況且有人覺得光是上班、上學時間需要的交際就很耗心神了。
所以理論上大家獨處的時間變多了。那麼大家獨處的時候在做什麼呢?有人在充實自己,有人在放空自己,但也有不少人獨處的時候,其實在交際──透過社群平台或即時通訊軟體。
這想想也沒什麼不好,就像《在一起孤獨》作者雪莉.特克的觀察,青少年覺得即時通訊好過講電話,因為可以自己有空再回覆、想好再回覆,講電話的壓力相對很大;再想想,不管是充實自己(例如透過線上課程進修)、放空自己(例如看線上搞笑影片)還是交際,都能用同一個裝置(電腦、平板,大多是手機)搞定,真的相當方便,誰規定交際一定得出門和人相處呢?
不過雪莉.特克也在同一本書裡指出,想像起來這麼愉悅的交際,實際上沒這麼愉悅。雖然覺得收到即時通訊之後可以有空再回,但自己發訊出去後倘若沒有收到回覆(未讀未回是一回事,已讀不回又是另一回事),多數人會更焦慮;而一段時間沒收到同儕或交際圈發來的即時通訊,多數人也會陷入焦慮。也就是說,通訊可以更方便建立,但也可以更方便斷絕,而與此同時,人與人面對面判讀肢體語言、表情、彼此互動的機會及技能,正在急速減少。
這會形成某種不良的循環。例如因為與不同群體交際的技能減少,就會更不容易聽到不同意見、更不想聽到不同意見,進而更相信「自己人」的說詞,一方面因為盲信而產生民粹,一方面形成更頑固、未經思索但極度排外到不惜使用暴力的群體──這類群體在目前世界各國都不少見,而這類群體並不是獨處催生的唯一麻煩,從個人的健康,到國家的經濟,各個層面,都能發現相關問題。
獨處不是壞事。獨處一個人認識自己的極好時機。但現代社會中,鮮少有人能完全不依靠他人過活──無論從事哪種工作,產製的有形或無形商品都支持了自己與別人的生活樣態。自以為選擇獨處(但其實並沒有真的獲得任何獨處的好處)、缺乏與人相處的技能(而且還不自知),那就不是好事。
《孤獨世紀》讓我們直視這些現象,追索成因,並且思考應對方式。
真正懂得獨處的個體,也會懂得如何適洽地形成互助的群體。就算生活在這個孤獨的世紀,也會是美好未來的契機。
▶▶看看最新上架的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