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者舉手】小說中的角色立體,才接近「人」
文/寓言家
在2021/3/20的松菸誠品,坐下來聆聽了蔡素芬老師與聯合文學雜誌總編輯王聰威,一同討論在《藍屋子》中的奇幻體驗。這是聯經今年初出版,由蔡素芬老師創作的小說,有別於以往蔡素芬老師溫暖的筆觸及風格,雖然還未閱畢小說本身,但由王聰威編輯專業流暢的提問中,也不得不一頭栽入了《藍屋子》,接下來的閱讀恐怕會令人忘記時間的流逝!
一頭栽入藍屋子中
小說要帶我們往什麼地方去?王聰威總編提到,剛閱讀完這本小說,就很想要讓人趕快讀下一本!但會有下一本嗎?素芬老師笑著保留回答。有別於以往溫暖的風格,藍屋子帶有抽象、懸疑、歷史、推理的元素,讓人除了享受故事的流動之外,不失其中的樂趣。
這不是一本讀完之後只能證明自己是個文青的小說,小說的本身便讓人像一頭栽入其中一般,讓讀者帶著想要快點讀完的慾望。
關於人物的立體刻畫
小說的人物相當立體,人本身是貪婪的,但到底如何是真正的貪婪?什麼物質都想要,是貪婪嗎?如果只索求一件你給不起的事,貪婪嗎?而故事的角色面對慾望的誘惑,該如何與自己內心的貪婪對抗,又或是乾脆順應其間?
對於小說當中,角色塑造中的人都不是完美的,就是因為人物立體,才接近「人」,而人也常常在不斷自我矛盾之中,修正自己的決定。我們可能曾堅持自己的選擇,卻在之後發現那是錯的,差別只在於你堅持自己錯誤的觀念多久而已。
小說中的空間、時間、物與人
《藍屋子》是個關於空間的小說。王聰威總編這麼說:「這個世界就是藍屋子。」而主角作為空間設計師,想必也有素芬老師的巧思在其中。小說中最小的空間,不是藍屋子,而是人的心靈。藍屋子是慾望的引誘,而你的心要不要受到誘惑,那是你可以做的決定,也是小說角色必須要面對的。
素芬老師說,如果沒有時間,空間就不存在,時間的存在構成空間,而物件可以反映時間的過程。人可能死去不在,但物件可以保留人的記憶。小說就是一種由時間、空間、人構成的故事,於是小說便透過人的情感,各種鋪陳一在交疊,變成了我們見到的故事樣貌。
在週末晚間,臨著昏黃的燈光,聽著蔡素芬老師親臨荷蘭阿姆斯特丹取材,實際了解當地的藝品、古物店,以及用沉穩的嗓音道及書寫時的心緒和想傳達的概念,便更加期待閱讀時,對於情景的深刻感動,又遑論書中對於寫景的描繪,往往是悠然神往。雖然尚未讀完《藍屋子》便到現場參與了新書分享會,可即便未讀完整本書,也能在兩人的對談之中,略帶後設的眼光率先了解了故事的設計和所欲傳達的意念,而這份瞭解也更加促成了想要閱讀這本小說的慾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