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專訪意念書店店長羅君良(Carver)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專訪意念書店店長羅君良(Carver)

文/愛麗絲

「所有歷史上的大改動,都是從一個小小的意念、Idea 開始的,」意念書店店長 Carver 在 2019 年,以投資移民身份,從香港舉家搬遷至台灣,接手西門町中華路電光影裡書店原址,開設意念書店。

「電光影裡書店老闆蒲鋒也是香港人,去年六月,我們在一位導演朋友介紹下認識。」除了任職業務、出版社,Carver 過往也曾擔任書店店長與英文書籍採購,Carver 從小便喜愛閱讀,書籍對他而言彷彿有種命定魔力,輾轉認識書店老闆蒲鋒後,也喚醒自己心中想開間書店的夢想。「人有選擇的時候,就要選自己喜歡的啊!」Carver 笑著說道。於是, Carver 選擇落腳台灣,開一間自己喜歡的書店。

Carver 對台灣並不陌生,疫情肆虐之前,Carver 每三至四年便會至台灣旅遊,重慶南路書店街更是他每回必遊景點。「香港地方小,書店也小,」相較之下,Carver 認為台灣書店大得多,而在香港因高昂租金,幾乎不見開設於一樓的書店,如今巷弄間的意念書店,讓這些在台灣成為可能。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從香港搬至台灣,Carver 直言是為了追求更自由、更符合心中理想樣態的社會。眼見曾被保證「五十年不變」的香港,近年變動令人不勝唏噓,過往熟悉的香港猝不及防,逐漸在記憶裡變得陌生。「但其實過去,我對中國認同感是很高的,雖然在英國殖民時期成長,卻自小認為『我是個中國人』。」

Carver 坦言,在過去教育體制、社會氛圍、改革開放的經濟高速發展下,Carver 從不認為香港回歸有什麼不妥。但 1989 年 5 月,當時高中年紀的 Carver 正好在北京,目睹天安門事件前的風起雲湧,心靈受到極大震撼,也開始動搖他一直以來對中國的高度認同。「我開始想理解中國政治的現實,」這使 Carver 選擇就讀香港中文大學政治及公共行政學系,「這讓我對世界的理解進入另一個層面。」

自此,Carver 不再以中國人自居。眼觀近年雨傘運動、反送中運動、香港《國安法》落地、選舉制度改革,「就是被騙了。」Carver 淡淡地說,替香港九七回歸下了註解,「香港的境況就是對台灣一次最後的警示。」

「這些書可能是中共政府的 Textbook 吧?」翻出《動物農莊》《一九八四》幾本書,Carver 直言《一九八四》裡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所設想的新語(Newspeak),是極權政府以改換語言內涵之名,行加強控制之實,「不就跟他們對香港選舉制度的操弄一樣嗎?美其名是完善,其實根本是摧毀。」

反烏托邦小說中的極權統治、監控系統、悖離人性、風聲鶴唳的猜忌與不信任,書寫成閱讀裡的平行時空,是寓言,卻也極其巧合地成為現實預言。「每本書都代表一個意念,而每一個意念都能帶動人去思考、Empower,進而創造出更好的社會。」透過閱讀,Carver 期待那些文字書寫的意念,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意念書店獨家限量販售香港抗爭者「磚陣」包,上頭搭配語句:「我反抗,故我們存在。」——卡繆

實體場域必須恆溫

回憶過往,如今 Carver 在台經營意念書店,或許也是從星星之火迸發成閃爍光芒。

「小時候我很喜歡讀各種推理書籍,像福爾摩斯全系列,也是從這裡開始擴展、培養屬於自己的閱讀品味。」意念書店裡,多以社會科學、歷史人文、以及中港臺相關研究書籍為主,「這就像我自己書櫃的延伸,都是我喜歡的書,很方便啊!」

意念書店內以香港為主題的一櫃書籍。

相同的閱讀偏好,自然會吸引來磁場相近的讀者們。

「現在仍有不少是電光影裡書店的老讀者,因為我們選書品味其實挺類似的。」作為實體獨立書店,Carver 認為意念書店是在城市裡經營一幢空間,能面對面與讀者談論、推薦書籍,「實體場域的互動、溫度、真的摸到書的 touching,和在網路上看書介、買書,是完全不一樣的氛圍。」Carver 近期也開始在書店內舉辦講座,期盼透過互動讓實體場域恆溫。

意念書店日前與《閱讀的島》總編輯石芳瑜合辦講座:意念書店篇,天橋邊的香港書店與《閱讀的島》。

台港之間,用文字接地氣,用閱讀共感

在 Carver 與讀者的互動交流裡,除了推薦書籍、舉辦活動,彼此也逐漸建立起情誼,「有讀者會推薦我哪些書系也很棒,甚至有些像朋友的讀者,會和我談論自己個人私事、煩惱,」這倒讓 Carver 親身體驗台灣與香港的民情差異,「香港人不太會向人說自己私事的。」

此外,閱讀風氣在台港間也略有不同。依 Carver 觀察,閱讀風氣在台灣比香港更興盛一些,「香港人地方小,工時長,每天都這麼忙碌,既沒空間也沒時間,哪有辦法買書讀書呢?」高壓環境下,Carver 直言香港人「有錢、有時間總想往外跑」,這使香港的書籍暢銷榜上多是旅遊、投資理財等類型。

在台灣,沒有出版事前審查,多元聲音皆擁有被聽見的機會,而相較香港書業多由大型集團壟斷,小型獨立書店在台灣更如雨後春筍般增生,「友善書業合作社有兩百多家獨立書店,這在香港是比較少見的。」

來台後,Carver 也認識了更多的台灣作家,「以前在香港,我知道的台灣作家還停留在早期像白先勇等前輩,」文學斷層被重新填補,Carver 逐漸接觸到如吳明益等作家,談及近期因改編影集成為討論話題的《天橋上的魔術師》,Carver 盛讚是一部跨越時空的故事,儘管他不曾見過八〇年代的老台北與中華商場,仍不由自主將自己的童年記憶與故事連結起來。「他描述的是一種令人共感的庶民文化,非常接地氣,深具代表性。」

我真正想當的是魔術師,但我變魔術的時候會很緊張,只好避難於文學的孤獨中。——賈西亞.馬奎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天橋上的魔術師》中引用馬奎斯所言,以文字上演光陰魔法,這是我們在閱讀裡能體驗的魔幻時刻,也是意念書店期待讓讀者藉由書籍共振內心,點亮光芒的起點。

意念書店的櫃台前擺放著 mooInk 系列電子書閱讀器,曾碰上讀者詢問,「他們說大家買了電子書,不就不讀紙本書了嗎?」但事實上,電子書與紙本書從不是互斥、競爭的關係,「我們都是在推廣閱讀,那就是同一個 Team,不是嗎?」Carver 笑得坦然,在推廣閱讀的道路上,意念書店從不孤單,門口閃閃發光的招牌,點亮的是閱讀的起點,也是那些散播在每位讀者心中的點點星火,不分晝夜,都能劃亮天際。

「我們閱讀,是想知道自己不孤獨。」在《A.J.的書店人生》裡,島嶼書屋老闆如此說道。在閱讀的世界裡,沒有人是座孤島,因為閱讀,讓我們能同理、靠近更多故事篇章。這次,讓我們一起閱讀獨立書店背後的故事,在推廣閱讀的道路上,有他們同行,我們並不孤單。
👉🏻 所有 Readmoo 讀墨電子書合作獨立書店

台港之間:

  1. 「我何嘗又唔係好撚鍾意香港(我何嘗不是他媽的愛死香港)。」
  2. 中共對反送中運動的主要憂慮,是使中國抗爭學習香港,挑戰其政權穩定。
  3. 「詩為現實通電,現實為詩點燈」——2020台北詩歌節開幕詩演出《說吧,香港》
  4. 就讓全世界繼續利用香港吧,有這樣的作用已經很好——專訪《我們的最後進化》作者阿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