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深無聲,或許不只適合殺人──讀北歐犯罪小說《詭計》
文/詹凱婷(獨步文化編輯)
《詭計》是非常適合在深夜靜靜閱讀的北歐犯罪小說短篇集,隨著作者綿密文字步入故事中的寒冷時節,見每個人物被操控在作者毫不留情的犯罪布局中。本書作者哈康.納塞是臺灣十分陌生的北歐犯罪小說家,《詭計》是我們首度引進他的著作,哈康在瑞典是家喻戶曉的創作者,曾獲瑞典最佳犯罪小說獎(Best Swedish Crime Novel Award)、瑞典犯罪小說獎「玻璃鑰匙獎」(Glass Key Award)、赫爾辛基文學獎(Palle Rosenkrantz Prize)等文學獎項,最知名系列「Van Veeteren series」數度翻拍成影集。會從短篇小說《詭計》下手代理翻譯,是因為書中收錄作者風格各異的短篇,一本書便能見到作者變色龍般的真工夫,也能在一本書中體驗到幅員廣泛的故事,從大眾娛樂、社會批判到實驗性強烈,不同風味都深具黑色幽默感的豐富懸疑故事。
書中五則短篇是〈湯姆〉、〈瑞恩〉、〈親愛的艾格妮絲〉、〈撒瑪利亞之花〉和〈本案所有資訊〉,彷彿數道料理,從開胃菜到主菜,再來是最後的甜點,每一篇都有引人好奇的開頭,也都有令人沉吟深思的收尾。
〈湯姆〉講述中年婦人茱蒂絲夜間接到一通電話,來電者聲音陌生,自我介紹湯姆,喚她母親,兒子來電有何奇特?沒想到讓茱蒂絲嚇出一身冷汗,因為她所知的湯姆早已離家出走,失蹤數年,按他的危險性格,早在外頭惹禍上身,慘遭滅口,尤其在她心中,這位令她頭痛的兒子早就已經死亡,為何如今重新出現在她面前?深信對方是湯姆的冒充者,茱莉絲和對方展開一場行走在刀鋒上的死亡之舞,試圖揪出對方真身,沒想到這一挖卻不只挖出來電者的黑暗祕密,還一併掏空她其實已經滿是傷痕的家族陰影,一通深夜的對話,一個奇特的陌生人,一個家族深埋的禁忌祕密,讓茱蒂絲的人生天翻地覆。這篇故事一轉再轉,是書中最具娛樂性的大眾短篇故事,當作前菜,足以令我們眼睛一亮,接下來迎接兼具娛樂性和實驗性質的特別短篇〈瑞恩〉。
〈瑞恩〉一文曾被瑞典千禧年三部曲的導演改編翻拍,電影名稱和短篇標題不同,取為〈作家之死〉,讀完本篇再回味這個改名,特別令人玩味。故事講述一位譯者接到案子,負責翻譯一部特別的作品,因為這部作品的作者在寄出這部作品後自殺過世,而且還寫了一封宛如遺書的信,要出版社不能用自己的母語出版這個故事,首刷就必須用翻譯版本上市。這位翻譯雖然不明究裡,但為了錢還是開始工作,而他一面翻譯,漸漸發現作品中藏有作者自殺的祕密,而他也一步一步試圖破解,挖掘出藏在背後的犯罪事件──故事布局十分大眾小說,但作者行文刻意細緻綿密,像張網般攫住我們,又施展魔法掀起雲霧,令人看不清前方,且在架構中藏有「作家」和「譯者」的微妙論證,帶著黑色幽默風格,十分有趣。
〈親愛的艾格妮絲〉更好玩!對我來講是這部作品的主菜,和〈瑞恩〉不同,故事架構簡單,是兩名女性艾格妮絲和赫妮一來一往的來信,他們自小便是青梅竹馬,漸行漸遠,後來在艾格妮絲丈夫的葬禮上重新碰面,展開信件對談。信件最初是敘舊,最後卻演變成一起共謀殺人。見兩個女性一邊許下對未來的願望,一面思索如何殺掉現在的舊人,還有期間穿插的回憶時光,緊張氣氛步步攀升,他們會成功嗎?還是失敗?令人驚喜又痛快。而最後兩篇〈撒瑪利亞之花〉和〈本案所有資訊〉帶著社會批判性,針對宗教和教育兩者,羅織故事的手法各有不同,帶有驚喜,就如同飯後甜點。
《詭計》全書五則犯罪懸疑故事,採用不同手法和節奏創作,推薦給各位,而當然,我們獨步文化以日系小說為主,歐美犯罪小說集是首度推出,很推薦大家可以試著閱讀日系短篇故事(比如矢樹純《丈夫的骨頭》),再來讀北歐犯罪小說短篇,一口氣讀到來自不同文化的相似類型故事,思考著兩邊的差異,其實也能讓閱讀樂趣大大提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