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犢犢掉書袋背後的可靠推手——專訪蘑菇創辦人張嘉行、李美瑜
「閱讀的每一天,都有五花來陪伴,他吃草,你閱讀,愛書人的日常,就是這麼樸實無華且圓滿。」今年閱讀日,Readmoo 讀墨電子書與蘑菇攜手合作,推出史上第一款周邊商品「犢犢掉書袋」。
2003 年夏天,張嘉行與妻子李美瑜共同創立蘑菇品牌,以綠色時尚為核心,開發、設計、販售有機棉製作的T恤、獨特色彩的帆布與天然染生活服飾。而後更編輯品牌刊物《蘑菇手帖》、開設餐飲空間蘑菇咖啡。如今走到第十八個年頭,我們透過專訪,讓蘑菇的創辦人夫妻擋娓娓道來,那些與蘑菇商品同樣色彩斑斕、獨樹一格的故事。
問:您們在 2003 年創立蘑菇品牌的契機是什麼?當時怎麼會想以蘑菇為名、以「簡約的增殖變化」作為設計理念呢?初期最困難的是什麼呢?是如何克服的呢?草創時期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呢?
答:經過十幾年的自由接案工作,總覺得奔波而且雜務太多,開始覺得希望能有個組織能夠穩定下來,於是決定與夥伴一起開創設計公司。原本我(嘉行)的工作是動畫廣告製作,我妻子(美瑜)的工作是接平面設計案子,彼此共同合作後,設立了設計公司,一樣接同樣的設計工作,但事務性瑣碎的事情請合夥人協助處理。起初資金是以房子抵押貸款籌措而來,將自家當成工作室,找來以前公司的同事當作助手,四個人開始。
有了初期資金可運用,於是又興起開發自有產品的念頭,於是開創「蘑菇」這個品牌。
「蘑菇」在早先中文裡有個「拖拖拉拉、磨磨蹭蹭、拿不定主意」的意思,雖然現在已經少見人這麼用詞了。不過這蠻符合我們給人的印象(!),所以取了這麼一個有自嘲性格的名字。
最早的一批商品是圖案T恤,初期因為要做點品牌宣傳,我們詢問各媒體廣告版面費用後,決定自己出版一份刊物《蘑菇手帖》,沒想到挺受大家喜歡,也因為初期「買一件T恤,送一本手帖,讓消費變得更有文化」這個策略,讓我們很快就被大家注意。
此外,前半年我們就得到一些特別的眷顧,包括聯合報整版介紹、誠品好讀封面等。
當然,這並不表示生意就風風火火,商品一直賣得七七八八(應該說是五五六六……),倒是蘑菇手帖脫離贈品之後出乎意料的受歡迎,也在創意初期替蘑菇爭取到一些很有力的設計案:比如星巴克、無印良品、中鋼……等等。
我們記得無印良品與星巴克都不是當初我們設計公司能接觸到的客戶,但由於《蘑菇手帖》引起關注,這兩家公司找到我們開始進行合作。也因為如此,我們創業初期得到上帝的祝福。
問:先前為什麼會想出版品牌的獨立刊物《蘑菇手帖》呢?如何選擇每期收錄的主題、文章內容呢?在發行刊物過程中最困難、最快樂的分別是什麼呢?
答:一開始如前所述,蘑菇手帖是一本講述我們生活概念的刊物,也然有著行銷品牌的任務,慢慢的,我們從編輯這本刊物的過程中,逐漸找到品牌對外溝通的一種清晰面貌。創刊初期,是最令人難忘的過程,整個設計團隊也就四五人,自己定標題、分派工作、採訪、寫稿拍照繪製插圖,然後交給設計師編排成書。因刷裝訂完成,交給雜誌大盤商,分發到書店去,就這樣看似簡單的開出一條往後許多民間小誌都可以遵循的鄉間小路。
我們設定為三月一刊,後來有時工作忙碌改成一年三期,但多半時間都都做得興高采烈,很有種同人誌的單純中二感。當然;有時免不了有爭執、吵嘴,但多半都很有默契。覺得自己身處在一個難得的工作團隊中。
問:每回新商品的發想是怎麼進行的呢?帆布包的製程,從染布到織布到一個包的出現大致有哪些流程呢?此次聯名合作過程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呢?您們認為蘑菇帆布包最大的特色是什麼呢?
答:蘑菇有種偏執,無論是有機棉T或帆布包這類小型量產商品,我們都選擇從購買棉紗織成需求耐磨耐洗不易變形的針織布與工業帆布開始,再進行指定染色,帆布的部分特別要求 14N 加密織成(14N 代表克重:帆布厚薄程度),染色後加上水洗處理,如此,我們能獨有個性獨具的帆布。從帆布訂製、染色、水洗、裁片、下採拉鏈等金具零件、車縫、裝釘扣、吊牌、包裝出貨,從下單到製成交貨,大約都需要兩到三個月時間(甚至更久)才能完成。
很難說清楚蘑布包的特色:布質稍厚、較耐磨、布色較特別、常見專屬的品牌特製零件。不過蘑菇帆布包的設計倒是一直維持一種簡約低調的個性:不特別強調機能構造翻來覆去一堆收納口袋防水防盜……比起上述這些,蘑菇帆布包更強調一種「隨使用者生活方便,簡單卻有個性」這部分是我們所喜愛的特質。
問:您們是如何選擇店址的呢?搬到大稻埕後有哪些印象深刻的事呢?
答:這部分……蘑菇有種特別的嗅覺與機緣,最早第一間實體店面進駐後來眾所皆知的中山赤峰商圈,第二間在台南孔廟「全台首學」匾額前,八年前又進駐大稻埕迪化街北段。其他比如:華山、松菸、永康、台南林百貨、台中歌劇院我們都曾經進駐。多半是機緣,但也是嗅覺跟當時不知哪兒來的勇氣。
大稻埕很適合設計工作者,其他商圈看到的多是其他品牌的商品,這兒則是更接近材料……此外,這兒的傳統店家長年累月經營,都有種氣定神閒的氣度,不像新創店家,總有種患得患失的不安全感。
問:您們開設蘑菇咖啡的契機是什麼呢?如何決定餐點內容呢?最推薦、最具代表性的的品項是什麼呢?為什麼?經營餐飲的過程中有哪些印象深刻的事呢?
答:當初品牌成立到第三年,靠著設計服務案有了一些成績,又感覺蘑菇商品需要有個自己的陳列空間(之前都是在網路與寄售通路販售),所以找到了中山捷運站巷子裡的一棟老房子。一樓是商品展售,三、四樓是設計公司,原本二樓部分是倉庫,但窗景真是美麗,成員中有人提議不如就來經營咖啡空間吧!
餐點設計都因為「人」,成員裡根據自己的品味調配出種種餐點飲品,經營十五年,當然也歷經了幾生幾世……
我們一直以為咖啡廳是一個城市裡「發生藝文」的場所,所以從成立之初就不斷開辦各種藝文活動:音樂、講座、展覽,十幾年來已經有上百場展覽活動在此舉辦。如要真的認真收集整理,應該也是台灣藝文發展的其中一個標的場所(很可惜,我們一直沒有時間收集整理保存這些事情。)
問:您們對文創、文青的定義是什麼呢?對台灣相關產業的觀察又是什麼呢?
答:文創是從市場開始的,大約從蘑菇創業初期,這個社會有群人開始尋找「有故事、對自己的生命有點啟發、跟自己的生活環境有關聯」這樣的商品,而非以往傳統本土或國際連鎖品牌。那時起開始有些品牌被稱作「文創」。至今,人們對於文創停留在「設計質感較好、價格略貴、實用性相對不高」的商品,恐怕也是一直以來所謂文創商品給人的浮面印象。
「文青」這個詞,現在很難定義,與其說當他是一種消費族群、市場什麼的,我比較希望以「文藝絕非馴良,態度刻畫著青春」這句話來描述我對文青的期許。
問:您們平時喜愛閱讀哪些類型、作者的書籍呢?閱讀對經營蘑菇的影響是什麼呢?
答:(嘉行)我只能閱讀散文、小說類作品、偶爾看看漫畫(首要看畫風來決定)。料理、旅行、視聽方面的書也會看。
(美瑜)我原本也是,企管、財經、醫學方面的書,年輕時完全不碰,這十幾年因工作內容改變也不得不稍加涉略。
問:經營品牌18年來,在與客人的互動過程裡,有哪些印象深刻的事呢?
答:一言難盡,有歡笑當然也有悲傷,我們擁有同樣的陽光(咦?)
問:現階段而言,您們認為對蘑菇未來的期許是什麼呢?有其他想要嘗試的新領域嗎?為什麼?
答:我們有幸開創並陪伴這個品牌十八年,如果他能成長茁壯,當然我們會喜極而泣吧!
但目前看來……我們沒有敢想這麼多,只希望能讓蘑菇保持小而美、堅持個性的面貌存在,證明台灣曾有一個這麼有趣而任性的品牌,被台灣這個多元的環境中呵護存在著🙂
那些與讀墨產品背後的推手:
- 「好的設計,要靠生活與興趣驅動。」——專訪竅門設計王俊隆 (ROCK) 設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