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以吸毒者到底能不能打疫苗?
日前防疫記者會上有記者提問「若吸毒者打疫苗會出現問題,會呼籲吸毒者不打疫苗嗎?」陳時中部長回答「應該是呼籲不要吸毒」。這簡短回應受到好評,被一些人認為是「妙答」,但也有些人認為陳時中並沒回答到問題,或者記者的提問不恰當。以下我想介紹一些跟這些意見相關的哲學想法。
以「答非所問」戳破前提
「會呼籲吸毒者不打疫苗嗎?」「應該是呼籲不要吸毒吧」
陳時中部長的說法會被認為是妙答,部分其實就是因為在形式上這個回答是答非所問。在語言上,問題的文法形式規定了回答的恰當格式,「會⋯⋯嗎?」的恰當回應就是「會」跟「不會」。
當然,文法歸文法,這並不是說你遇到這類問題,就真的應該這樣回應,因為人可以利用這些形式規則來往問題裡偷塞東西,使得當你做出「恰當回應」時,也同時肯認了一些你不見得願意肯認的事情。例如:
- 初次見面的人:你會繼續愛我嗎?
- 欠你錢的人:你欠我的錢什麼時候要還?
電影《讓子彈飛》片尾(爆雷注意),張麻子要黃四郎猜「是錢對我重要,還是你對我重要?」答案是「都不重要」,也是類似的道理。你可以在洪志豪〈你有沒有後悔每天堅持挖三公噸的鼻屎?〉文章裡看到更多關於這類「不當預設」的討論。而賴天恆則在〈「歧視咒語」的神秘力量,你選擇配合還是反制?〉這篇文章裡討論了那些跟歧視和刻板印象有關的預設。
除了預設符合形式的答案,記者目前的提問有另一個預設:吸毒就像熬夜、高強度運動、喝咖啡一樣,是那種「這個社會允許一般人做,但有可能會增加疫苗副作用」的事情。目前在這社會吸毒並不是這種事情,因為吸毒違法、影響健康、形象很差。有些人因此建議記者應該在提問時補充脈絡,來讓陳時中不需要處理預設,可以更方便直接回應,例如「吸毒違法、影響健康、社會觀感不好,但考慮到副作用,會呼籲吸毒者不要打疫苗嗎?」,不過我不確定這在記者會上算是適合的問法,還是聽起來很拖泥帶水的問法。
因果判斷預設價值
跟這討論相關的另一問題是:假若吸毒者打疫苗的致死率高於一般人,那吸毒者應該避免打疫苗嗎?
- 應該避免打疫苗
- 不是吧,一開始就不該吸毒
兩個答案都有人選,你要兩個都選其實也可以。但我想說的是,這個討論顯示了人類的一種認知特性:因果判斷預設價值判斷。
假若吸毒者打疫苗因此猝死(目前並沒發生這種事),那「直接」的死因當然可以是打疫苗,但也有人認為「要是你不吸毒,打了疫苗也不會猝死」才是對於死因的合理診斷。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當不好的事情發生,人們會在眾多原因當中特別挑選不符合「正常性判準」的異常事件來歸因。哲學家把這稱為「因果篩選」。你可以在王鵬翔和王一奇的〈打疫苗後死亡和疫苗有沒有關係?因果判斷的規範預設〉這篇文章看到更詳細的說明。
照這說法,從一個人選(A)或(B)就可以部分看出他如何看待吸毒這件事情。事物之間的因果影響力本身是客觀的,要是吸毒加上打疫苗會猝死,那兩者都會是猝死的原因。然而人做的因果關係判斷並不是客觀的,當你比較不同情吸毒這件事,自然比較容易認為吸毒者打疫苗猝死的首要原因是吸毒。
主觀不是問題,這則也不是想要說(A)比較對或(B)比較對。重點在於我們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會表現出主觀,能藉此更認識自己如何想事情。
例如,社會裡的醫學體系可能會檢驗疫苗是否跟咖啡因衝突,並照結果去寫「打疫苗前一天可以吃什麼」的說明書給大眾看。然而,若某種物質被列為違法毒品,社會裡的醫學體系可能不會花時間檢驗它是否和疫苗衝突,畢竟民眾依照社會預設本來就不該使用這種物質。
在這種情況下,若你擔心使用這種物質的自己在打了疫苗之後會猝死(不管這種想法是否合理),因此拒絕打疫苗,那其它知情的人能譴責你,說你是「防疫破口」、「見鬼了,居然為了吸毒不打疫苗」嗎?而這個問題,就跟我們是否能譴責別人「見鬼了,居然看完罵政府的政論節目之後就不打疫苗」一樣,不但是涉及科學的問題,也是涉及價值的問題。
※感謝Moody和Carter給本文初稿的諮詢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