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果子離群索書】顯然這個事件帶給人類的教訓有限
知道鐳女孩,是因為蘇上豪《藥與毒:醫療的善惡相對論》的一篇〈工殤鐳女孩〉,對於百年前這段醫療史,感到難以思議。蘇上豪的萬字文章已經把始末寫清楚了,而新近出版的《鐳女孩:二十世紀美國最黑暗的歷史與一群閃亮的女孩改變世界的故事》,以紙本四百餘頁的篇幅,詳加敘述受害者發病緣由、經過、醫療事宜,也紀錄她們與資方對簿公堂艱辛而漫長的過程。
女性作業員接觸含鐳染料而發病死亡的工害事件,雖然多年來已有諸多報導與評論,但還沒有像《鐳女孩》這樣,以報導文學形式,運用敘事手法,從鐳商品的熱潮,到鐳女孩的病發,乃至後來的醫病調查,官司對壘,謊言和醜聞,一件一件事例,一個一個人物,逐步揭露,層層推進,驚險處如驚悚電影,精彩時又像推理小說。
作者以剪報、訴狀等史料,並採訪相關人物的後代,拼圖般呈現百年前的工害事件。但也因為以文學筆法表現,且人物繁多,被害人與其家屬、企業人士、律師、醫生、法官等,人多事雜,事件發展則鉅細靡遺敘述,線條交錯,讀者最好先做功課,上網查閱或參考推薦序,明瞭事件概況,比較能夠進入情境。
故事時空背景從1917年紐澤西州展開。多名在鐳夜光塗料公司表盤工廠上班的女孩,紛紛罹患怪病,多年後才查出,她們為夜光表的數字指針塗上夜光染料,讓使用於者黑暗中可看出時間,發光的塗料卻帶引她們一步步走入生命的黑暗時刻。
鐳,居禮夫婦於1898年從瀝青鈾礦中發現的神奇元素,地球上最貴重的物質,珍貴而稀有,它被塑造成靈丹妙藥、養生聖品,能返老還童、抗癌、治百病。鐳水被當成補藥喝,摻鐳的化妝品、清潔用品,不管真正含鐳或只是噱頭,只要宣稱添加鐳,產品就身價百倍。日常事物添加鐳,成為時尚。
鐳,不但用,還拿來吃,現在的我們聽來覺得不可思議,毛骨悚然,但這是後見之明,當時民眾不疑,甚至於包括科學家自己也輕忽大意,包括發現鐳的瑪里.居禮(昔稱「居禮夫人」也因長期暴露於輻射中而生病死亡。
鐳夜光塗料本來用於軍事,時值第一次世界大戰,手表、時鐘、儀表、面板、開關等,加上發光塗料,有利於夜間行動。戰後,商人腦筋動得快,讓產品在黑暗中發光成為商品促銷的好點子,製造商紛紛向鐳公司購買塗料。鐳企業宣稱鐳對身體有利無害,直到美國1920年代發生「鐳女孩」(Radium Girl)事件。
女孩們在工廠,以毛筆替夜光表的表面塗上含鐳染料。為了讓畫筆精細,她們依循公司要求,不斷舔尖畫筆。這不是絕對必要的手段,在歐洲,用的是削尖的木筆、金屬針、玻璃棒等,並不用舌尖舔拭筆尖。不過美國這家鐳公司掛保證,安啦,發光塗料不會傷身,沒有危險。工廠裡,鐳的粉末四處飄散,為了節省,員工下班前還得到暗房把身體撣乾淨,落下來的發光微粒掃起來,資源回收,隔天繼續使用。但不可能全撣乾淨,因此她們的手心、手背、手臂、脖子、衣服、內衣褲、束腹都會發出夜光。她們不以為忤,她們眼中,鐳是美麗的事物,既貴重又美麗。微量的鐳攙雜硫化鋅會發出美麗無比的亮光,美得令人窒息。工廠裡的鐳粉,落在少女作業員的身上髮際,個個變成閃亮女孩。甚至有人覺得好玩,約會前牙齒上塗滿物質讓牙齒發亮。頭髮、眼皮和指甲,渾身從上到下,從裡到外,亮晶晶。
發出光亮的女孩一個個發病,身體莫名疼痛,傷口不會癒合,牙齦潰爛,顎部腫脹,骨頭粉碎,貧血。看其中一個個案,作者細述:女孩拔牙後牙痛依然止不住,疼痛延伸到顎骨、髖部、腳掌,牙齒掉光,口裡盡是紅腫潰瘍,醫生回憶道,手指一碰,病患的顎骨就碎裂了。更荒誕而悲傷的是,醫生診斷病因與死因,歸因於梅毒,對這些初出社會的少女情何以堪。
大企業刻意隱匿真相,知情不報,擔心真相曝光,勞工恐慌,會影響生產,影響生意,受害女性作業員最後挺身而出,小蝦米對抗大鯨魚,終致獲勝,喚起勞動人權與環保意識,造福後人。從這點看來似乎是圓滿結局,但她們身心遭到殘害已不可逆,而這本書記錄下來的經過,讀來令人悲傷,不僅是因為受害實況慘不忍睹,而且顯然這個事件帶給人類的教訓有限,不足以避免覆轍重蹈。蘇上豪醫師在文章結尾說:「讀者如果問我對於上述故事有何感想?我的想法會比較負面。」為什麼負面?第一,所謂的專家,在面對研究領域的新奇事物時,無知程度和普羅大眾無異,至今這種偏執的盲目依然充斥於醫學界,不少被視為最新、最好的療法與藥品,多年後被下架,這些醫療或無效或損害健康性命。第二則是對法律的不信任。
都21世紀了,還是一樣。想想多少人在司法訴訟中含冤莫白,正義無法伸張,多少惡人有權有勢,在司法保護傘下橫行無阻。而核能等神奇好用的科技,其危害或被輕忽,或被掩蓋,不知會有如何的惡果等待應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