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衛口述、鍾曉陽記錄整理改寫的那本書⋯⋯」──專訪1月店葉美瑤
Photo Credit: 葉美瑤

「王家衛口述、鍾曉陽記錄整理改寫的那本書⋯⋯」──專訪1月店葉美瑤

筆答/葉美瑤

從文學性格強烈的法蘭岑到「龐克教母」佩蒂.史密斯,從激情四射的「謎情柯洛斯」系列到溫暖人心的「深夜食堂」,「新經典文化」出版的樣貌多變,而這與經手過村上春樹及丹.布朗的總編輯葉美瑤有關。

趁著邀請葉美瑤擔任店長的機會,我們請她談了自己的閱讀與選書,以及短期內最想完成(但完全不確定什麼時候能完成)的那本書⋯⋯

問:記得自己是如何養成閱讀習慣的嗎?成為母親之後,有特別注意孩子的閱讀習慣嗎?現在大概都利用哪些時間閱讀?除了工作的書之外,常讀的還有哪些類型或哪位作者的作品呢?記得小時候第一本自己選擇要讀的書是什麼嗎?

答:我的閱讀受高中時期的社團影響最大,當時加入了學校校刊社,負責報導書或採訪作家。懵懂的年紀就從副刊有哪些話題作家跟書採訪起,約訪了朱天文、陳幸蕙、張大春、林燿德、蔡源煌⋯⋯光是遇見好書好作家,就讓閱讀成為衷心想做的事,閱讀文學書的習慣就是從那個時期留下來的習慣,甚至變成自己的職業、志業。

兩個孩子小的時候,我在時報出版上班,經常出沒書店辦活動找資料,也經常把孩子帶去書店寓教於樂。有六七年的時間,我跟著他們讀了超多經典童書,都是我自己童年沒有經驗過的書,與其說培養他們,不如說我因此有機會大開眼界,了解到童書出版是一門深奧的學問。

我不是那種小時候大量閱讀經典的人(時間都拿去認真讀課本準備考試了),許多課都是後來因緣際會補上的,如果要說自己選擇的書,大概是小學時候曾經很迷日本漫畫,《俏女郎》、《千面女郎》、《尼羅河女兒》⋯⋯我天生喜歡看女性個性強烈一點的故事,連影視作品也是。

問:什麼時候開始對編輯工作有興趣?最初在哪裡接觸編輯作業?進入出版社成為專業的編輯之後,覺得這職業的想像與現實之間,最大的不同是什麼?最辛苦的是什麼?最有趣的是什麼?

答:我後來發現自己對作家對企宣的興趣,似乎比對編輯工作高一點,相比很多經驗豐富的編輯,我其實不是細心好手。即使是高中校刊時期,我學到的主要是刊物編採,也不真的懂標題或排版。真正的編輯作業習藝時期,應該是在三十歲前待聯合文學雜誌社那幾年,但也非常半調子。如果要說對編輯工作真的有點自己的心得,確實就是進入時報出版之後。
當時在時報出版,我跟兩位編輯組成的文學線團隊,一年光是新書就要經手近四十本,十年下來三、四百本書的磨練,自然能看到各種作品在市場考驗後的成績,從中產生心得。也知道了想像中會讓很多人覺得厲害的書,現實中很少人讀得完。一本書暢銷的原因,書很好看之外還有太多因素。尤其當出書量龐大後,閱讀者根本來不及跟上。最辛苦的就是摸索讀者心意,最有趣的也是摸索讀者心意。封面怎麼設計、海報文案該寫啥、新書活動如何吸引人、簽名書好還是贈品強、高冷風格還是平易近人⋯⋯

這些促使讀者好奇買下一本書的思索,都是編輯工作的一部分,都是既辛苦又迷人的過程。

問:成為編輯之後,自己最得意的作品是哪一本?為什麼?有哪位作家的書是妳想做、但還沒有機會做的嗎?想做該作家的原因是什麼呢?接下來預計的書有哪些呢?

答:有一回我問滾石的老闆段鍾潭:滾石四十年了,你最得意的唱片是哪一張?段先生馬上說:這個問題,我不能回答。會得罪人的。
雖然我成為編輯也才剛過二十年,但這個問題,我也不能回答,哈哈哈。

但我可以回答,任何一位我曾開口邀書,最後得以合作的作者,都是我在出版編輯工作上想感恩的對象。過程越是艱難漫長,學到的越是珍貴。如果要問短期內我最期待完成的書,一定是王家衛口述、鍾曉陽記錄整理改寫的那本王家衛談電影。因為實在拖太久了,也不知道王導何時能定案。感覺非等完成它,我才能從這一行退休。

問:數位時代的讀者,明顯將某些閱讀行為轉移到數位領域,您也曾經與網路書店合作過成功的行銷專案:以您的觀察,數位時代的讀者有哪些不同的閱讀習慣?或者,您認為這個時代的出版人與過往的前輩之間,要面對哪些不同挑戰?您打算如何面對這些挑戰?

答:我家裡兩個孩子,讀幾乎同樣的童書、在同樣的家庭書堆裡長大,卻在網路時代後形成對閱讀非常不同的態度。老大從抱著《哈利波特》旅行的嗜讀者,變成大量從網路獲取需要的資訊知識的年輕人,老二從跟不上哥哥的慢讀者,變成堅信紙本書更好、在意譯稿品質封面設計版面舒適的小說讀者。為什麼差這麼多?我沒有答案。

我這一輩編輯人,基本上是不會放棄紙本,卻也不輕忽網路,認真面對數位挑戰的那種。

坦白說,我不是記性好、閱讀廣泛的編輯,網路搜尋的便利從一開始就幫助了我。買《達文西密碼》版權的第一章試讀,我是在《紐約時報》網站上完成的,出版「深夜食堂」漫畫之前,我跟大家一樣在網上先看過盜版翻譯的影片,在出版韓寒、吳明益、詹宏志、法蘭岑、Patti Smith這些人的作品之前,我看過許多網路上針對他們的討論,對照自己的讀法,尋找讓讀者親近他們的幾種途徑。

當然,網路的便利遞減了編輯專業的效應,一篇好文章、一個好作者不再必然經過出版者的篩選、定位、推廣,自帶流量的創作者,需要的只是跟閱讀者溝通的平台:FB、IG、Youtube、podcast甚至抖音。這個時代如果你是海明威,你還需要天才編輯柏金斯?我認為需要,獨立面對海量訊息、面對變幻無常的讀者,你可能還是海明威,但你可能是只出版三本書後就因為焦慮痛苦不再想要創作的海明威。我們站在創作者背後,也站在創作者前面,當你需要一篇解釋文向大眾道歉的時候,編輯不會用左思右想幫你開場。

葉美瑤同你說:

  1. 立志做那個優秀的編輯吧!──記「誰需要編輯:從《天才》一書看這一行的尊嚴與夢想」
  2. 年輕的你,海明威可千萬不要從讀《老人與海》下手?!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