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舉手】注意力的競爭──讀《Instagram崛起的內幕與代價》
Photo Credit: Unsplash

【讀者舉手】注意力的競爭──讀《Instagram崛起的內幕與代價》

文/翁玉玲

通過初期的勵志史,從Instant和telegram結合而來的Instagram(以下簡稱IG),兩位創辦人在挑選初始用戶就相當謹慎,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但是顯然科技沒有不老的傳說,《Instagram崛起的內幕與代價》試圖告訴大眾他們成敗之中都付出了什麼。

明快處理問題

IG直衝眼球的體驗與分享,在程式更新與濾鏡等技術的考究下,開始讓很多人得以藉此擴展別種可能,但也順勢複雜這個場域,對外氾濫的不當使用,讓他們針對惡質用戶採「修剪酸民」的處置,還相當聰明地運用外包或法律來做查核的工作,以減輕員工的工作壓力。

對內是投資、收購上的問題,書中不斷想解釋IG的內容多堅持在維護自己的特色,然而內部轉型豈是少數人開個會就能解決,隨著影響力變大,想要從中獲利的各方角力也跟著浮出檯面,談判條件彰顯許多商業和科技的現實考量:如何在變動中保持獨立性、留住專業人才,創造更多獨一無二的價值。

抓緊潮流所在

書中再三強調網絡效應(network effects)才是IG真正的強項,而非眾人爭論的壟斷市場或技術上的潛力,方便上手、圖像化、社交性、科技,有別於臉書和推特的新鮮感,讓新世代找到可以區別上一代數位圈的新舞台。

就算一直以來內部著重社群、簡潔、創意上,但IG的起點終究是照片,和其他競爭者或合作夥伴最需要強調的也是影像版圖,享美好畫面時讓用戶有沉浸式的臨場享受,用藝術性來削弱社交媒體過濃的商業氣息。

層層因素建構IG文化

搜尋和分類是使用端常見的功能,卻不表示內部員工愛用這些去看待IG,只是活動、品牌、商業、標籤、名人、追隨者等串連網絡,早已編織出IG文化的一部分。諷刺的是,IG也有意拉長他們的經營線,所以難免也要投其所好拉攏客源,更新功能好讓優勢持續下去。

正當IG擔心自己會不會愈來愈「庸俗化」時,他們回想創立之時,廣大年輕族群直接加入IG,還有很多人是為了假裝自己很新潮才加入,大量想紅或已經紅的人為擴展市場也開始使用,因此即使不太確定能否獨霸年輕人市場多年,也要想辦法奮力一搏,於是他們開始歡迎世界各地IG用戶展開不同的活動和創意,像是曾經風靡一時的九宮格照,意圖用大眾的力量掀起新一波的使用浪潮。

網路問題防不勝防

新版的限時動態推出後稍稍緩解了壓力,使用粉絲數、按讚數、留言數讓用戶持續貼文,鼓勵大眾多使用正面內容,經由留言演算法的改變來過濾訊息,但有心人士還是繼續炒作、釋放假消息、換用假帳號、鼓吹敏感議題、霸凌留言、網路詐騙等不當操作IG,讓IG防不勝防。

Snapchat曾經反諷IG讓年輕人急於修飾照片的同時,早已造成無謂的心理壓力,事實上,IG用戶上傳內容多用於炫耀這個問題也已反映在近期捲入兒童網路健康爭議上,但整體而言,《Instagram崛起的內幕與代價》對於IG始於分享自己美好時光、平時可追蹤個人興趣的創立初衷是持肯定的看法居多,外界只能期望未來IG仍能堅持朝「數位健康」、正向發揮他們獨特的科技效能。

※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IG時代:

  1. IG 的限時動態「偷來的」,連名字都懶得改
  2. 把IG變成圖書館──紐約公共圖書館讓你用Instagram讀小說!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