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一個嶄新的練習:畫出四個便當格,問自己答案
這一切是從去年秋天的一個週日早晨開始的。
我寫的一本書最近已經出版了,那天早上我感到特別焦慮,我非常想要商業上的成功,因此任何可能引起我的注意的想法,我都保持著開放的態度:網路直播、是否該給贈品,任何你想的到的方法,只要可行都想嘗試。
我提醒自己,真正將想法實踐之前:應該問問我的便當該如何做。我在我筆記本上寫下:「我該如何使用我的能量?」然後畫了一個空白的便當格子。

接著我從個人利益的各個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
我的現在的我想要自我行銷,就像我的早晨焦慮所揭示的那樣。我甚至寫下了一個抽獎計畫,作為我目前可以做的事之一。但是當我問了其他的便當格,我得到了一些非常不同的答案。

現在的我想要獲得關注,但未來的我告訴我,在說話之前必須有耐心,且要花更多時間學習。現在的我們提醒我,在這星期的早些時候,有一個一直以來態度都很積極的朋友,建議我多與其他人產生連結。未來的我似乎更有影響力,提醒我書本身其實無關緊要。便當原則是目標,但並非是我已經完成的事情。
將這些事物寫下來花不到五分鐘,在這段期間內,我的思維完全改變了。我早前興起的自我行銷想法依然存在,但思考的格局也變大了,我體認到生活的許多部份是相當有價值的,而且需要我的關注,不是只需要關注一個地方而已。
在做完這個便當練習之後,我決定製作一份待辦清單,最終這份待辦清單跟我過去所做的比起來完全不一樣。
除了各種差事和工作之外,這份受便當原則啟發的清單告訴我,應該去投資、經營我的人際關係,它促使我釐清個人的長期投資,以及我如何去支持它們。它促使我重新審視應該如何運用我的時間,來突顯出我所相信的價值與未來。
這些聽起來是需要仔細思考的大事,而它們也確實如此。但在這個情境下,它們看起來並不是這樣。我被要求去思考如何規劃這「一週」的事情,而非總是去思考所有的事。
我的待辦清單中包含每天打一通電話給一個不同的朋友、計畫一次和我太太的約會,以及在沒有強制要求的情況下達到自我成長。我的焦慮(像是需要自我行銷這件事)依然存在,當然。但更大的視野也已經出現。
從那個週日上午開始,我就一直進行著這個儀式,我太太也接受了這個練習,其他我們認識的人也都這麼做了。
任何人都可以這麼做──特別是你。
然後依照這三個步驟,花個十分鐘做:
1. 在一張白紙上寫下「我該如何使用我的能量?」然後畫一個便當(就像上面一樣)。
2. 從你自身利益的每個面向去問自己答案。你的現在的我、未來的我、現在的我們、未來的我們的聲音,告訴你應該做些什麼?寫下每個觀點說的重要的事情。
3. 當你在每個格子寫下想到的東西後,花一分鐘去檢視它們。用這些答案去連結思考,什麼是最重要的,然後列出一個本週優先事項的清單。
本文授權自《我們的未來》(This Could Be Our Future)作者:顏希・史崔克勒經營的便當網站Build your compass with the Bento Meth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