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舉手】「濫情」只能怪罪在感性上頭?──《理性與感性》
Photo Credit: Unsplash

【讀者舉手】「濫情」只能怪罪在感性上頭?──《理性與感性》

文/AKI

花,需要陽光與雨水的滋潤;木,需要土壤及養分的助瀾得以成長。萬事萬物都擁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力量使其存在,而人的大腦,是感性與理性的合併。

早在18、19世紀,主流思潮及以畫分出浪漫及理性,但從那時,人們卻開始認為兩方各為獨立一體。現今的科學家們甚至將大腦劃分出感性腦與理性腦,誤導人們,產生錯誤認知,於是感性與理性成為思緒理的衝突,一如瑪麗安認為愛蓮娜過於冷漠,而愛蓮娜認為瑪麗安過於魯莽。

本書透過「愛情」,搭配優雅文句及浪濤般的劇情轉折,引領我們進入這片伊甸園。故事中的每一位人物都飾演感性與理性這兩大主角。當中,「愛」似乎變得更模糊了,既狹隘卻又遼闊。

人的一生中,都在探討最愛為誰的問題,在錯誤的時刻,愛來了,警報聲於腦中響起。這時天秤是該傾像感性還是理性呢?情竇初開的瑪麗安,在當下即刻做出選擇,痛快地享受戀愛給予的蜜糖,將情全數投入於此,導致日後魏勒比的離去、冷漠、曖昧不清,教這位內心敏感的少女痛苦不堪。男人根本沒必要花費苦心思考如何欺騙女人,女人本身就擅長欺騙自己,這些瑪麗安幻想出來的信任宛如利刃,每一次的欺騙自我都在往心臟戳刺,流出無聲無息的血,此時對於親友的關愛則顯得像施捨自己般,又矛盾的認為自己是全世界最可憐的人,親友即便不是榮華富貴之人,也顯得比自己幸福,明明這時的心渴求著關愛,表裡不一的她卻以傲嬌作為回饋。

不成熟的愛,終將使雙方以最痛苦的方式結束,背後原因常非「現實」莫屬,人的惰性與虛榮更讓現實牽著我們鼻子走,必須違背自身意願向現實下跪,就為了在社會理餬口飯吃,對應達許伍德夫人於前章替魏勒比脫罪時說的:「人總是有不得已的時候」,魏勒比最初的過錯,導致未來一連串蝴蝶效應,他並非十惡不赦,而是自私、自負、不懂愛為何物,良心、誠懇已被慾望及利益淹沒,倒頭來才發現,真心已悄悄出賣他,愛上了瑪麗安。但奈何貧窮的逼迫,他必須犧牲真愛換取財富。他如果忽視貧乏的窘境執意與瑪麗安結婚,迎來的只有「不幸」。「愛」在多麼堅貞、偉大,在經濟壓力下只是空想,一個痛苦不已,一個懊悔不已,在此,感性真的有錯嗎?所謂的「濫情」只能怪罪在感性上頭嗎?

我從不認為愛使人盲目,理性也並非可以獨享幸福,在幸福的偽裝下隱藏了多少痛苦,愛蓮娜經歷的苦難歷歷在目,閱讀時,我的身體記起那似曾相似的壓迫,在愛蓮娜坦然訴說自己的感受時,我的心靈也得到平靜。姊妹倆真心的擁抱,對我而言象徵著感性與理性再也不分離。

理性,乍看之下很像委屈自己、不理會內心感受,但這就像把「濫情」怪罪在感性上一樣荒謬,在人們的交耳接語裡,往往不是最好就是最壞,感性與理性才會成為大腦中的極端思維。其實人生並不需要以是否理性作為判斷標準,它們不是生命的考官,只是做為人所應有的情感。不同階段的愛有不同的困難,年少輕狂、血氣正旺,渴望獲得愛卻不懂負責;成熟的年歲有著經濟、社會地位、家庭背景的問題,光靠愛絕對不夠。

感性,不是魯莽;理性,不是冷漠。感情世界需要感性的滋潤增添色彩,需要理性煞住過快的神經傳導。不管如何,在愛的世界裡,人人都需要寬闊的眼界以及寬大的心,這樣才能從牢籠中得到解脫,因此故事的結局,每個人都擁有了各自的溫柔鄉。

感性與理性看似不一樣,其實都一樣,都要經歷痛苦悲傷、漫長等待才有幸福的果實啊~愛人究竟需要多勇敢,相愛又是多麼困難,這永遠不會有答案。總之,「愛」都不是你我說的算,絕不是靠理性與感性來衡量,更不是抽象的信仰。

※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理性與感性:

  1. 所有決策都有理性與感性的考量,而勝負關鍵往往在於後者
  2. 愛的憧憬,與憧憬之外:珍.奧斯汀《傲慢與偏見》講座側記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