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菜有心靈嗎?這種問題應該如何討論?
「你怎麼知道植物不會痛?」
很難判斷是不是開玩笑,不過這個問題常用來挑戰動物權支持者:
「你支持動物權,所以你盡量吃素,但你怎麼知道菜不會痛?」
青菜沒有感覺是一般人的常識,這個問題直接違反常識,但這也是它的奸巧之處。就像劈頭問你「你怎麼知道自己存在?」一樣,這問題把人強迫拉進哲學脈絡,提高知識的門檻,讓人感覺自己似乎真的必須證明植物不會痛,才能安心吃地瓜葉和蘋果。
青菜有所謂感受嗎?這個問題跟心靈哲學的傳統問題有關:我們怎麼知道其他個體有心靈?
心靈的存在和最佳說明推論
心靈很特別,因為我們認識自己心靈的方式,跟認識別人心靈的方式截然不同。我知道自己有心靈,因為我可以直接感覺到自己的意識、思考和感受。然而,我知道別人有心靈,並不是因為我直接感覺到他們的意識、思考和感受,而是從他們和我的相似性,以及他們的外在表現和處境去逆推:
論證:別人燙到會痛
- 我被燙到會痛(一種心靈感受),會紅腫、大叫、臉皺成一團(一些外在表現)。
- 別人跟我都是人類,在各方面類似。
- 別人被燙到會紅腫、大叫、臉皺成一團。
- 因此,別人被燙到會痛,跟我一樣。
上述推論並不是嚴格的邏輯證明,而是「訴諸最佳說明推論」(inference to the best explanation),就像關於歷史事件的推論,以及偵探事件裡的推論,用我們可直接觀察到的事情,加上常識和原則,去推出我們不太可能直接觀察到的事情。在「訴諸最佳說明推論」底下,當某個推論成立,只代表它是當前最佳選擇,不代表它就是正確的。
我們可以直接感知自己的心靈,但要主張別人有心靈,我們需要訴諸最佳說明推論。心靈在這方面很特別,因為其他大部分事物,都沒有這種不對稱性。想一下,我和你是怎麼說明我左手臂上有痣?
我:我看到這條手臂上有痣
你:我看到這條手臂上有痣
我跟你可以用同樣方式去認識我手臂上的痣,但我跟你無法用同樣的方式去認識我的心靈和你的心靈。心靈是私密的,以主觀面向存在,我的感受只有我能擁有,沒有人能用跟我一樣的方法經驗我的內心,這是探究心靈會遇上的特殊難關。
當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並不是透過上面那樣的「別人燙到會痛」推論來相信別人燙到會痛。照心理學家的說法,當我看到你痛苦哀嚎,我的鏡像神經元會啟動,搭配其他捷思,讓我不但相信你處於痛苦中,還感同身受。然而,這套認知方案縱使自然,並不準確。例如,鏡像神經元在我們看卡通的時候依然會啟動,縱使我們面對的東西(螢幕以及螢幕上畫面中的圖像)並無心靈。
青菜有心靈嗎?
鏡像神經元顯然不會在我們削蘋果或拔蘿蔔的時候啟動,不過依然有些跡象顯示植物可能有心靈:
現象描述
- 含羞草受觸碰後,枝葉會閉合。
- 捕蟲草會分泌能引誘昆蟲的蜜汁,若昆蟲以特定頻率碰觸捕蟲草葉面的感覺毛,兩辦葉會閉合夾住昆蟲,並分泌消化液。
- 有些植物在受到傷害時會揮發化學物質,這些化學物質會使附近的植物將營養移至根部之類比較不容易遭受破壞的部位。
上述是很陽春的句子,只描述了我們能觀察到的事情,但你很容易發想更有想像力的句子:
心靈描述
- 含羞草不喜歡你碰他,於是把葉子合上。
- 捕蟲草想吃蟲、察覺到蟲,於是把蟲抓住。
- 植物會痛,也會哭喊,而其他植物「聽得到」,並能因此進行防禦準備。
在這裡,關於植物是否有心靈、會痛的問題,就可以翻譯成:
在「現象描述」之外,「心靈描述」是否成立?
對於這問題我現在並沒有答案,但可以提供一些考量:
1.「其他詮釋」測試
考慮一個問題:當含羞草閉合,為什麼這顯示他「不喜歡」你摸他,而不是他「傲嬌」,或是「想要你摸摸葉片的背面」?
若從動物權和素食出發來討論,提出「植物有心靈」的人自然容易提出種種設想,試圖顯示波菜「不想要」你吃、下鍋的蘿蔔很「痛苦」。然而就算植物有心靈,為什麼答案是上面這些,而不是植物被吃其實很快樂?
就算植物有心靈,對於植物心靈狀態的合理詮釋,也不見得是挑剔素食的人想的那樣。邏輯上我們可以發想各式各樣的詮釋,這些詮釋不見得都對,但可以協助我們構想並測試更完整的判準。
2.目的預設
對上述問題,或許有些人會直接回答說,我們有理由認為蘿蔔被煮很痛苦,因為預設植物想要活下來很合理:
- 若植物有喜好和慾望等心靈能力,這些能力應該是演化出來的,替繁衍優勢服務。
- 可以理解為什麼「含羞草不喜歡你摸他」(並因此閉合)會增加繁衍優勢,但無法理解為什麼「含羞草喜歡你摸他的葉子背面」能增加繁衍優勢,其他植物的「行動」可以以此類推。
然而,這些釐清也讓我們可以問出更進一步的問題:
- 一般認為是在「殘害」植物的行為,真的都有害植物的繁衍嗎?我們知道有些植物的演化優勢來自作為食物跟動物合作,蜜蜂採花蜜對植物有利,獸類吃果子也是。
- 就算植物身上的某個機制能帶來繁衍優勢,這能顯示植物有心靈嗎?我的汗毛豎立,或許可以藉由保暖來增加我的繁衍優勢,但這跟我的心靈並無關聯。
換句話說,就算我們知道哪些機制是因為能帶來繁衍優勢而演化出來,這也沒有告訴我們這些機制是否預設了心靈的存在,或者是否需要心靈的存在才得以運行。後面這個問題需要另一組獨立的回答。
3.系統性的說明
若討論的是人類和其他哺乳動物,我們很有理由預設彼此有心靈,因為就算你不懂人類或狗的心理學,也可以用這樣的預設做出有用的推論來協助生活。
以我家的小狗勾錐為例,若他在下午一點到五點間(range滿廣的,我知道)盯著你看且尾巴搖個不停,我會知道他想要上廁所或出門散步。測試這個假說的方法就是真的帶他出門,然後觀察到他回家後就不再有類似舉止。
若勾錐在其他時間盯著你看且尾巴搖個不停,他想要什麼呢?不好說。如果地點是沙發前,勾錐可能想要我抱他上沙發(在這種情況下,他會隨著我的手勢擺出適合抱的姿勢)。如果地點是沙發後面,勾錐可能想要撒嬌搔搔(在這種情況下,他會隨著我的手勢躺下翻肚子)。如果勾錐已經在沙發上了,還是把尾巴搖個不停,可能是想要我也坐上沙發陪他(在這種情況下,當我坐好之後,他會捲成一球塞在我的屁股旁)。最後,如果勾錐搖尾巴的情況發生在深夜,這代表房間有蚊子,我或我的伴侶得起床打蚊子。
上述這些並不是什麼嚴謹的科學研究,但足以顯示當我預設勾錐有心靈,這預設能如何協助我和勾錐共同生活。勾錐會感覺快樂和痛苦,有慾望,會感到寂寞,這些預設自成一個體系,遵循一定規則,並且可以藉由行為來操作互動。我不需要了解小狗的生理學和心理學,也可以在日常生活自如運用這些預設進行推論,來和勾錐和諧的生活。
事實上,我們之所以知道其他人有心靈,也並不是因為我們掌握了關於智人的科學,而是從日常生活有系統的互動累積建立而成,我相信在七萬年前那些使用語言溝通的人類就已經合理的相信其他人類有心靈,即使當時任何嚴謹的科學都還不存在。
反過來說,許多「植物有心靈」的說法並不是這樣,除非你有泛靈論式的宗教信仰,否則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並不需要預設植物有心靈才能和植物「融洽相處」,也沒有建立關於特定植物心靈的體系預設。我們認為植物有心靈,只是因為我們看到某研究指出某植物被剪除葉片時會揮發化學物質,而其他植物對此化學物質有反應。但這種現象不需要預設植物有心靈也能理解,並且,就算預設了植物有心靈,恐怕也難以從這種現象看出更多事情。
4.「對照組」測試
或許有些人會說,我們確實不是先藉由科學來知道人類有心靈,但這不代表我們無法藉由科學來獲知特定的物種有心靈。我同意,事實上關於那些處於「心靈灰色地帶」的生物(蝦子、獨角仙、蝸牛),我們也確實倚賴科學家的研究,才有機會理解他們是否真有內心世界。
若要了解植物有無心靈,科學確實是可行的手段,而且或許也是唯一的手段。然而在這種探究上,植物的心靈活動必須跟科學探究的其他心靈活動一同比較才有意義。在動物福祉的討論裡,我們會比較人類和哺乳動物的認知能力差異,來了解哪些待遇會讓動物不快樂。以上述揮發化學物質作為「警告訊息」的植物為例,在這種視角下,我們可能必須比較其他生物機制,才能了解是否該把這些情況理解成心靈活動。
然而,一旦我們開始做這種比較,會發現心靈活動的門檻其實滿高的。人類的免疫系統很複雜,由一堆會互相「溝通」的細胞和一堆容易出錯的環節組成,但很少人會認為免疫系統本身有心靈、會思考、有感受。如果植物的防禦機制沒有比你的骨髓和白血球複雜,似乎也沒有理由主張植物因此有心靈。
5.迷因來襲
這篇文章並沒有證明植物沒有心靈,只是指出一些思考和分辨的方式,以及我認為有效的證據方向,並說明目前我們沒有什麼理由認為植物有心靈。
然而,我也可以理解為什麼有些人認為植物有心靈,因為「青菜會痛」之類的擬人化說法既聳動又好懂,當有人告訴你剛嚕過的草坪瀰漫的清香其實是青草的哭喊,你真的很難忘掉。
然而,「聳動又容易理解」雖然會讓說法容易流傳,但卻不會讓它比較合理。在知識分工的現代,我們很難不從眾,畢竟很多時候別人比我們更懂當下議題。然而若用迷因視角來思考,當你面對一個流行的說法,你應該把這個說法流行的程度減去它聳動的程度,才能公平判斷這個說法的合理性。
*感謝neokai1128、Sims、Reyes和劉維人給本文初稿的諮詢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