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週E書】研究怪物,為的是看看自己心裡最幽暗的角落
文/犁客
「為什麼不可以殺人?」
伊坂幸太郎小說《瓢蟲》裡有個角色一直問這個問題,田村由美的《勿說是推理》也有個角色問這個問題;《瓢蟲》裡的那個角色把很多人問得啞口無言,接近結局時才被另一個角色用答案擋住(還反咬了發問的角色一口),《勿說是推理》那個角色因為馬上遇到更話癆的主角久能整所以很快就住嘴了(那個蓬蓬頭的話實在太多了)。
「不可以殺人」這事似乎有種不需思索的理所當然,所以一被問起來反倒因為太過理所當然所以會一時想不出怎麼回答才好。不過上述兩個故事裡都有角色回答了這個問題,而且答案看起來雖有道理但其實不大一樣。其實,這個問題有個很根本的答案:如果一個人可以隨便殺掉另一個人,在這種情況下,沒有人會有太多心力去創造各種東西,或發展各種關係,因為今天個人創造的任何東西都會因為保不住命而被搶走或無法使用(命都沒了還用什麼用)。如此一來,活著的最主要任務就是保住自己的命,其他需求靠攻擊別人搶來就好;但既然沒有人要花心力創造發展,那其實也搶不到什麼。人類社會能夠複雜地建構,來自相互合作、流通有無,而非相互掠奪,因此就算沒有法律明文規定、就算被問了可能一時答不上來,人類社會成員的心裡大多還是會有「不可以殺人」的潛在標準。
這個標準大多數時間就擺在那裡,大家不大會去觸犯,不過有時也有例外,不小心(只是推一下結果人家一後仰翻出二十樓的陽台欄干了)、神智不清(喝了酒嗑了藥或者純粹想睡覺結果開車撞到人)都是可能的狀況,除了這種「不是故意的但就是發生了」的情況之外,也有的確就是故意要觸犯這個標準的傢伙。
刻意要殺人的人,可能是因為有個很吸引他的目的要去完成,而殺人對他而言是完成目的的必要手段;也有可能,「殺人」本身就是那個很吸引他的目的。
那麼,司法機關如果逮到這樣的人,最重要的是什麼呢?把他直接抹除是個選項,不過,搞清楚他是怎麼回事,是更適合、也更有利於人類社會的選項。因為搞清楚他是怎麼回事,有助於在下一個類似的傢伙出現時縮短緝捕過程、減少犧牲者數量,或者可能更進一步地降低或消除造成他們這麼做的原因,更根本地杜絕。
從《追逐怪物的人》到《研究怪物的人》,可以看出這樣的探索軌跡,而且,我們還會發現,或許那些「怪物」不完全是「怪物」,而是「人」的另一個模樣。研究怪物,為的其實是了解人性,也就是直視我們的內心。
下回再聽到有人問「為什麼不可以殺人?」時,看看那個心裡最幽暗的角落。
說不定,你會發現令自己意外的自己,答出令自己意外的答案。
▶▶看看【韓國首位犯罪側寫師權日勇的七大類罪案剖析,在這個時代,犯罪不再是別人的故事!】
▶▶看看最新上架的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