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就不想原諒,OK?
文/ 杉山崇;譯/ 陳畊利
首先想請教各位一個問題,或許有點突然,不過各位是否曾經思考過「不可原諒」的意義或價值呢?
從心理學的層面來看,人類的內心不會有絲毫無謂的情緒,每份情緒都有它的意義。所有的心理狀態,都是讓我們邁向幸福的必要存在。因此,「不可原諒」的這種心情,絕對不會是毫無用處的心理狀態。
以我作為心理學家的角度來看,「不可原諒」的這種心情有其價值所在,以下用一位我的諮商個案為例來做說明。
言語傷害
幾年前,我的一位諮商個案由於心緒極度不穩定來向我尋求協助。起初,我並不清楚他心緒不穩的原因。但後來,我漸漸地了解到,他在過去學生時期,內心曾經被一位惡毒的同學控制過,這就是造成這位個案心緒不穩定的原因。
那位惡毒同學使用的心理控制手法是這樣的。
首先,他會在該個案(以下簡稱L)與其他朋友分開、自己一人落單時,突然上前向L搭話,趁著對方還搞不清楚什麼狀況的時候,立刻連珠砲似地詢問一堆問題:「你對我做了某某事對吧?你要怎麼補償我?」等。
在我們突然被別人問話的當下,由於我們不確定自己過去是否真的對對方做了不好的事,因此,當對方信心滿滿地來問話時,便很容易就會落入對方所設的「假想記憶」的圈套裡。
如果你是一位性情溫和且冷靜的人,在面對連珠砲詢問時,可能會想「或許我真的做了些什麼事情傷害到對方了吧⋯⋯。」
但如果你是一位對自己的記憶力沒有自信的人,那就正中了對方下懷。當用這種方式控制人心的人看到目標人物對自我失去信心,那麼他絕對不會放棄這個好機會,他會繼續使用連珠砲式攻擊,並提出更多要求。
比方「如果你感到抱歉的話,那你用某某事物當作你的歉禮!現在馬上答應我!」等等。由於一開始對方只是提出小小的要求,L心想:「如果這樣能了結一切就好⋯⋯」便勉強答應下來。不過,當對方嘗到甜頭後,就會食髓知味。日後對方的要求會越來越多、願望也越來越大,L也就一直被困在成為對方僕人的陰影而無法脫逃。
在學校時,那位惡毒同學經常強迫L遠離其他朋友,要他待在自己的身邊,並且要求他做許多雜務,不斷持續地使用言語以及沒那麼引人注目的暴力手段傷害L。
從學校畢業之後,L與那位惡毒同學便不再見面,也再沒有面對面接觸的機會。不過,那位惡毒同學似乎仍然會用打電話的方式「關心」L的近況:「你畢業了,是不是很開心啊?別忘了你任何事都逃不過我的手掌心喔。」
這些恐怖的話語,讓L每每想到那位惡毒同學,總是會感到畏懼。而雖然對方有打電話威脅過L,但也僅止於電話中的威脅,通完電話後兩人完全沒有見面,算起來已經超過十年沒有往來了。
由於這長期以來被他人控制的恐懼感,讓L對某些微不足道的瑣碎事物也會過度反應,即使出社會後,他的內心也始終處於不穩定的狀態。
L雖然意識到自己內心的這份不安定,但是,他並沒有想到原因可能是從前受到那位惡毒同學的控制與威脅所造成的影響。因為L不喜歡回憶那位惡毒同學的事,所以也就一直無法得知自己身體不好的原因。如果不知道原因的話,很容易會把心裡的不舒服歸咎於自己的個性或命運,反而認為是自己的問題了。
在心理學上,這是以「歸因理論」為主題作研究的一種現象。許多來諮商的個案,有不少人便是陷於這種心理狀態。
L也是,他被「是我的錯,是我的問題,我不應該出生在這世界上」的想法折磨著,一直處於很痛苦的狀態。他不斷詛咒自己,也無法結交到親暱的朋友,始終過著孤獨的生活。
被剝奪的人生
在諮商過程中,我試著讓L回憶起學校同學的事情,透過這個方式,讓他逐漸思考關於自己心緒不穩的理由與原因,他也因此能夠有機會從詛咒自己的痛苦中解脫出來。
只是這並不是一條容易的路。在L的記憶中,那位同學實在太令他恐懼,即使已經出社會、不再是青澀學生、沒有必要再害怕的現在,L仍然非常畏懼那位同學,畏懼到連生氣或悲傷的情緒都被抹滅了。
於是我問L:「根據你的描述,我想其實你可以對那位同學生氣的,為什麼你不生氣呢?你是擔心生氣之後會產生不好的結果嗎?」
然後,L有點吃驚地答道:「如果(對那位同學)生氣的話,總覺得會有更糟糕的事情等著我⋯⋯。」
我繼續問道:「現在他(那位同學)也還會對你做那些令你感到不愉快的事情嗎?」L沈默不語,當天的諮商就在這樣的狀況下結束了。
接著,到了下次諮商時,L的狀態產生了極大的變化,他變得能對那位同學感到生氣了。由於他是受害者,受害者對加害者感到生氣是理所當然的。生氣是基本情感,也是內心的原點之一。長久以來,L面對應該生氣的人卻沒辦法產生怒氣⋯⋯,這代表著L的內心被長時間封閉起來了。換句話說,他的內心一直以來始終被這位同學所控制著。
對L而言,能夠恢復生氣的情緒,就等於是恢復了自己的內心。L在這一刻終於察覺到,自己過往的人生就這麼被他人剝奪了,於此同時也感受到了對那位同學「不可原諒」的心情。
「不原諒」是內心自由的證明
你如何看待L這份「不可原諒」的心情呢?
我會說,我對L這份「無法原諒」的心情給予祝福。當然,若被困於「不可原諒」的心情中,並不表示他已經完全回復到原本的人生,他還需要更進一步的輔導。然而,他已經順利從對加害者的恐懼中解放出來,產生「不可原諒」的心情了。
正因為L的內心已經不再受任何人控制,所以能夠坦率地產生「不可原諒」的心情。我想,我們應該可以說L已經找回自己的內心了。換句話說,當你產生「不可原諒」的心情,就是你的內心已經不再受任何人所操縱的最佳證明。
我覺得這是非常有價值的一件事,因為你沒有失去自己的信念。只不過,雖然內心不再受他人控制,但我們偶爾還是會被「不可原諒」的心情奴役。關於這一點,我將會在下一章節做詳細的介紹。
傷害你一生的有毒情緒
重要的事我會一再提醒你:人類的內心不會有無謂的情緒,每份情緒都有它的意義。「不可原諒」的心情對你來說是種必要的感情,也是代表內心已經不再受任何人操縱的最佳證明。
只不過,「不可原諒」的情緒具有極大的威力,不僅耗時,也相當耗費精力。此外,還會促使人體分泌壓力荷爾蒙,導致當事人身心皆受到極大的剝削。
在心理學或是腦科學的研究中也可以看到關於這部分的討論,不論是「情緒問題」或「外在感受」,皆會對人體帶來莫大的傷害。它會降低人體免疫力、增加生病的風險,並且減損我們的壽命。由於它大幅降低了人們的生活品質,這樣的結果,也讓自己生活周遭的人們都過得不快樂。
換句話說,如果你持續被「不可原諒」的心情束縛,那麼你在人生中感受到的剝削感只會更強烈,甚至遠超過實際上所受到的傷害,最終的結果,將導致你無法活出自己的人生。
無法被「想法」控制的「心情」
讓我介紹一些不太好的例子吧。
有時候,對於那些被「不可原諒」的心情所束縛的人而言,他們會說這只是「『單純的』情緒問題」或「『單純的』感受問題」而已。這讓我看到了他們相當輕視自己內心的態度。或許他們忘記了,人們應該要活出自己的「內心」這件事。
「『想法』(思考模式)可以控制『心情』」的信念,很常在某些人身上看到,例如有社會地位的人、受到保護的人、在社會上取得成功的人等。內心可以反映出環境。對於那些生活順遂、未曾遭遇大失敗、內心相對安穩的人來說,「不可原諒」的這種心情,其力量可能遠遠超出他們的想像也不一定。只看得到自己所處的狹小世界,或許也是件令人同情的事。
然而,當聽到有社會地位的人發表言論時,居於較低階的人便會產生「我一定要跟他想得一樣才行嗎⋯⋯」這種想法。想要用「想法」抵制「念頭」是有難度的。想要無視「不可原諒」的念頭,並且用「單純就是這樣⋯⋯」的想法將它們抹去是不可能的。
「不想回憶」卻忘不掉
舉例來說,請你回想一個過去自己曾經歷的「無法原諒」某人的經驗。如果你的內心是自由自在、不受拘束的話,應該會有一兩件類似的經驗吧。此時,是不是會有某個人的身影出現在你的腦海中揮之不去呢?
「那個傢伙⋯⋯我一點也不想要回憶起他的事」、「就算現在想起這些也沒有多大意義」、「還有其他更重要的事要做」等等。對這些人事物,你一點也不想回憶起來,卻又無法停止回想⋯⋯。你是否有過類似的經驗呢?在我的印象當中,幾乎大部分的人都有過這種經驗,當然,我自己本身也不例外。
這種「明明不想回憶,卻還是無法控制地回想」的心理狀態,心理學上將之稱為反芻(rumination)。當人們處於這種狀態時,經常會陷入情緒不佳、無法入睡、精疲力竭,然後又會想起更多討厭事物的循環中。
反芻是一種非常恐怖的心理狀態,它會讓全世界的所有事物,在你眼裡看起來都是你討厭的。
另外,從我朋友的心理學研究結果中揭示出一則明顯的事實,亦即當情緒不佳時,我們的身體感受這份情緒的體感時間會變得相當長。而且,自己也無法停止回憶那些令人討厭的事情⋯⋯。這種「絕望的痛苦」將永遠持續下去。
「永遠持續的絕望痛苦」⋯⋯。或許這樣的說法有些誇張,但這種狀態的確讓人感覺好像在地獄一般。
「不可原諒」的這份心情是內心獲得自由的證明。不過,若是被這個心情束縛住,很有可能會經歷彷彿置身地獄一般的體驗。當然,我會在後面的章節詳細說明,但就某種意義上來說,「不被原諒」也是一種地獄。
在前面有提到,我稱呼各位讀者為「生還者」。其實,這是我自己個人的想像,我設想各位可能已經克服了地獄般的經歷而生還⋯⋯,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我想再一次對各位表達我的敬意:「你做得很棒,你盡力克服了!」
被情緒束縛的代價
我會有如此強烈的感受,是因為有許多人仍然無法順利跨越地獄這一關,這個可悲的事實依然存在。
在我的諮商室中,有時候會出現因為心理問題而選擇自殺的個案,幸運的是,目前並沒有人喪生。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個案們幾乎都是因為反芻而導致他們有彷彿置身地獄的感受。
他們並不是真的想要求死,而是想要從永恆的痛苦中解脫出來,只是他們找不到其他可以解脫的方式,因此做了最痛苦的選擇。
接著繼續來說那位被惡毒同學操控內心的L的後續。
L擺脫了從前的恐懼情緒,恢復了自己的內心,而這樣的結果,也讓他恢復了原本失去的「不可原諒」的心情,然而這是有代價的。
後來,他被「不可原諒」的心情束縛,陷入了反芻狀態。在諮商過程中,他總是不停地咒罵那位同學,即使身在自己家裡,那位同學的身影似乎也始終浮現在腦海裡揮之不去。
然後,L就會獨自一人鑽牛角尖:「我周遭都只有這種人」、「都是我自己差勁,身邊才會只有這種人」、「我的人生充滿絕望」等想法充斥著L的內心。
當時,L認為這份絕望的痛苦將會永遠地持續下去,若想讓它結束的方法應該只有死亡一途,L一心只想著怎麼尋死,而且似乎正默默籌備進行,這是相當令人難以想像的煎熬過程。
如果他繼續像這樣被「不可原諒」的心情束縛的話,最終見到的場景一定是地獄。雖然「不可原諒」的這份情緒有其價值所在,但絕對不應該被其綑綁。
※ 本文摘自《怨念的毒情緒,使你傷更重》,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