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笑死,政治正確毀掉經典童話
在當前社會,「政治正確毀了作品」這種說法滿地都是,「抱怨政治正確」已經成為一種流行。不管是影視還是ACG,不管你身為觀眾多沒洞見,只要找到作品裡頭的政治正確元素,就不怕沒話可評論。即便「作者已死」的美學主張蔚為主流,許多人還是認為若作者「動機不純」,試圖用作品「教育觀眾」,那作品就有問題。
會抱怨「政治正確毀了作品」的人,應該會把詹姆士.芬.加納的《從前從前,公主逃離了城堡:風靡全球三十年的政治正確童話經典》理解成反諷的行動藝術,證明政治正確的改編真會摧毀故事。從〈小紅帽〉、〈青蛙王子〉到〈小木偶〉,加納改編15個童話,加入大量的政治正確對話、角色設定、劇情轉折以及旁白補充,讓讀者一邊看故事一邊被政治正確轟炸。
「這麼多年來,由於男尊女卑階級專制的社會環境使然,王后對自己很沒有自信,自我價值感低落。因此,外在美是她現在最在乎的一項指標,她只憑自己的外表美麗與否來衡量定義自己的價值。」〈白雪公主〉
「遊行隊伍頓時停了下來,國王的腳步也停了下來。人群中一片鴉雀無聲,直到一個反應機靈的農民大聲說:『國王才不是沒穿衣服,國王只是在支持一種不穿衣服的生活方式。』」〈國王的新衣〉
不過,若你認為加納是在示範如何用政治正確的改編摧毀經典故事,可能會遇到一些挑戰。
第一個挑戰是:後人真的有辦法藉由改編來摧毀以前的好故事嗎?我的意思是,不管你怎麼改編,原版都還是在那,半根汗毛不掉,對吧?如果你不喜歡深色皮膚影星Halle Bailey飾演的《小美人魚》真人版電影,只要訂閱 Disney+,1989年的《小美人魚》卡通愛看幾次看幾次,裡面的艾莉兒紅髮白皮膚,沒有亂七八糟的政治正確元素。假設你是鐵桿原作黨,甚至隨時可以上網找到安徒生1836年的原作,樸實的人魚公主故事,沒有美國資本主義者硬加來譁眾取寵的音樂歌舞。
總之,改編是增加故事,不是減少故事。回想一下,上個世紀納粹摧毀猶太文物、去年俄國人燒掉烏克蘭圖書館藏書,這些帝國主義者的邪惡行徑才是在減少故事。
另一個挑戰則在於:要是你主張加納的改編真的摧毀了故事,那你就得主張《政治正確童話》裡的十五個故事比原版爛很多。但如此一來,你為什麼要把時間花在讀這本爛故事書,而不是去遊玩今年最偉大的遊戲《艾爾登法環》呢?
事實上(這個「事實上」只是表達語氣轉折,並不代表本文認為存在有客觀的標準可以評價虛構故事的優劣,也沒有要將美感價值的反事實論者邊緣化的意思)在我看來,閱讀《政治正確童話》的趣味不輸原版,面對各種過度明顯的政治正確補丁,除了噴笑和靠北連發,我偶爾還真的開始思考原版故事的預設是否真有加納暗示的那些歧視和壓迫。
「話說,這個巫婆的良心嚴重受損,待人冷漠無情。(這並不表示所有的巫婆、甚至有些巫婆,都是這樣的。我們也不是要剝奪故事中的巫婆展現真性情的權利。與此恰恰相反,她的性格無疑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包括她成長的經歷及社會化的過程。可惜,礙於篇幅的關係,我們不得不在此略過巫婆的故事。)」〈長髮姑娘〉
如果政治正確會摧毀作品,那若一部作品明擺著充滿政治正確,後果不堪設想。《政治正確童話》充滿政治正確,並且好笑又有啟發性。這反而證明了政治正確不見得摧毀作品,要看你如何使用。後面這件事其實簡單又無聊,不是什麼了不起的洞見,因為任何元素都不見得摧毀作品,要看你如何使用。不過在人們對於政治正確元素過於敏感,動不動指控政治正確毀掉作品的現代,顯然就連這樣的陳腔濫調,都得要有人改編古老故事來重新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