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家安不要偷懶了】「政治正確」太方便使用的一種壞後果
「政治正確」這概念在台灣廣泛使用的時間約十幾年,它出現的時候,通常都是被倒著用:「你這樣這樣政治不正確」、「你要那樣那樣才算政治正確」。政治正確通常涉及公共生活裡的弱勢和少數。粗略來說,當你的發言和舉措有一定公共性,並且對弱勢族群不利,就有政治不正確的危險。
理想上,追求政治正確代表我們在乎社會公平,想要避免自己或政府的言行讓某些人僅僅因為無關緊要的因素(種族、性別、性別認同、性傾向⋯⋯)而無法在社會上享有跟別人對等的各種機會。
實務上,「政治正確」是個方便的語言,它讓你只需要說「這件事情有點政治不正確」,不用把「這件事情會造成一些後果,讓某些族群失去他們應有的社會機會,對他們不公平」(或者其他你支持的分析)整句話講一次,更不用指出那些社會機會長什麼樣子、有多重要。「政治正確」真的很方便,所以大家真的很常用。
不過我逐漸懷疑。這種方便和泛用已經造成一種糟糕後果:許多人認為政治正確只是一種慣例或禮貌,而不是攸關社會正義和族群權益的事情。
對這種人來說,堅持政治正確,就像堅持不可以用書蓋泡麵,因為那「不夠尊重」。這種人不覺得政治正確有什麼實質內容,所以他們可以很容易說出「不要為了政治正確而政治正確」這種話,好像政治正確只是一種傳統,若文化改變、多數人再也不覺得這傳統有趣值得延續,那麼不需要什麼額外舉證,此一傳統就可以改變,那些繼續堅持傳統的人,則是不知變通。
有些人表現得像是不需要舉證就可以呼籲我們忽視政治正確,我認為這並不是他們的錯,而是「政治正確」逐漸變成一個太方便的詞彙的結果。這樣說好了,支持「政治正確」的人,也鮮少費勁跟別人說明,不政治正確,會有什麼問題。
「政治正確」這個詞的存在,似乎讓人們變得惰於論證和說明我們想要指控的現象背後真正糟糕之處。惰於論證本身已經不是好事,而我相信這種現象也造成了一些不太好的後續效果。首先,我們變得無法區分,當一個人指控某件事情「政治不正確」的時候,他是真的認為那件事造成了社會不正義,還是說他只是覺得那件事情對某些人不太禮貌。
再來,當上述現象廣泛出現,作為「政治正確」概念說服對象的那些人,容易誤以為「政治正確」真的是很空洞的概念。這種錯誤認知讓他們更難被理性說服,因為就算他們面對真正有說服力和說明力論證,明確指出某些事情確實對弱勢族群不利,他們也可能直覺上認為「這些只是那個『政治正確』的話術」。在這個時候「政治正確」,更像是「狼來了」。
公共討論貴在說明和舉證,當我們說明和舉證,我們達成真正的溝通:藉由提供可靠的新資訊,來幫助那些原先不理解我們想法的人。我並不是在呼籲大家再也不使用「政治正確」這個概念,不過我認為,若我們更勤於說明和舉證,以及從別人的話語當中辨認出說明和舉證,那溝通會更順利。
※專欄內容為作家個人創作,不代表本站立場
公共議題怎麼談?:
- 【評書青鳥】從公共議題到談戀愛的機率──沃草公民學院年會活動側記
- 【朱家安不要偷懶了】你的資訊全是錯的啊!──為什麼難以與某些宗教團體討論公共議題?
- 【朱家安不要偷懶了】你不見得要站在同志這邊,但應該站在護家盟的對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