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者舉手】與從容同行——讀《八成是你想太多》
文/翁玉玲
焦慮是很多人都會出現的情緒,只是當一個人特別沒自信的時候,胡思亂想就會讓煩躁成為一種干擾到日常的問題,《八成是你想太多》將這些常見的情況加以整理、解釋,希望可以協助更多人關心自己的內心需求,練習幸福的想像,也讓不了解自己與他人的反應時可以有個參考去體諒彼此。
自我檢視,擺脫無用的憂慮
當人心中有不安的時候往往會先反映在身心失衡上,像是一滴雨落在肩頭都可以放大檢視成自己一天可能會不順,以此類推,生活帶給人們的壓力不容忽視,否則日積月累終會累出心病。
值得注意的是,精神上的問題可能來自於生理上的疾病,比方慢性病會讓焦慮加重,必要時除了平日放鬆肌肉、調整呼吸,更應積極尋找醫療單位協助,而不能只是舒緩情緒而已。不是每件事情都需要煩惱擔心,因此,擺脫無用的憂慮,「知足常樂」是一種降低焦慮的良方。
太自我為中心或小心翼翼的完美主義都會讓一個人過度關注自己與外界,明明可以一笑而過的瞬間,被習慣性地放大檢視,徒生折磨。另一方面,有些人為了轉移原本問題帶給自己的不悅感,而用另外一件事情做焦點來爆發,失焦的下場不僅讓人尋不到解答的線頭,更讓當事人陷入「自找的焦慮」裡。
壓力的停損點
適當的壓力是督促一個人努力的動能之一,因此無須避開良性的壓力,但要避免惡性的壓力源,在保持清爽生活環境、後天的教養和情緒管理之中,找到平衡壓力的方式,取得負重的方法,而非放任自己無限期去延長或放大焦慮的時間。
人類有些情緒上的變化是自然現象,無需特別緊張,但過度的焦慮就需要注意了。有些時候,分心反而是一劑良藥,有些人會用吃,有些人會去玩,或是用筆寫下來、唱歌、找人聊天,甚至聞聞自己喜歡的花香,都是不錯的方法,簡言之,轉移注意力或找出主因,都能讓自己快速脫離焦慮。
改善不良的習慣與思考模式,避開造成焦慮不安的環境與因素,不讓自己一再攪和在自我設限與放大情緒的漩渦裡,人應該反芻的是良性循環,而非苦思對目前和未來皆無幫助的事情,學習將重心放在最重要且必須做的事情,保持平常心。
調整行程表,拆解你的焦慮
書中建議可以使用4A:避開(avoid)、改變(alter)、接受(accept)、適應(adapt),逐步將自己捲在一團的不安煩躁拆解成一小塊一小塊,化解後釋懷。或者是學習「時間管理」,將事情不疾不徐地做好,自然就可以免除後續的壓力,讓自己免於成為「拖延症患者」。
將自己習慣的行程表攤開來好好做修正,就能發現讓自己陷入焦慮的人事物其實是固定的或可以更動的,如此一來,種種想太多所造成的困擾就可以從根本開始根除。當聚焦在自己可控制的原因上,讓問題更有效地獲得解決,至於自己不能明白的焦慮症狀則交由專業人士協助,比較找得到適合的治癒辦法。
《八成是你想太多》將常見的焦慮問題拋出來一一分析,提供經驗和方法去緩解問題,像是艾森豪法,甚至專章引用心理學諮商、認知行為療法來提供大眾專業與多面向的途解途徑,用實證去說明人類應付言行的實驗結果,建議大眾聚焦在適當的事物上,善用時間管理,遠離不必要的焦慮,但最終每個人的狀況不一,若真無法獲得有效控制,仍須尋求專業醫療較為適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