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也青春】一個「反骨」植物控的人生美學——古碧玲談新作《不知道的都叫樹》

文/陳蕙慧 本文原載於作者臉書,經同意後轉載 「自然在最微小之處最為卓越。」——希臘博物學家普林尼 有社交恐懼症的人,大部分都喜歡和植物或動物做朋友,很多時候,欣賞照料動物、植物,或者單單是走進大自然,看天、吹風,都是心靈莫大的慰藉。 親近植物,很難不連帶著渴望擁抱大地,以及整個宇宙。我常在許多寫植…

「閱讀是一個主動的選擇,植物也是。」──專訪6月店長古碧坽

文/犁客 「閱讀是一個主動的選擇,」古碧玲說,「植物也是。」 電影、影集、廣播、書籍⋯⋯提供資訊的工具很多種,接收資訊的方式因而不同;「閱讀」之所以與其他方式不同,在於資訊接收者並非被動接受資訊,而須主動接觸、理解,甚至沉浸。古碧玲認為,植物也是如此。 「我們工作室這條巷子有很多人種植物,我常走到一…

【讀墨推薦書:選這本正是時候!】城市裡那些又怪又鳥又獵奇的自然存在

現今的人類社會當中,有超過一半的人居住在城市,即使住在鄉村,人類的居住環境大致上還是圈出了自己的活動範圍,排拒大多數野生動植物──這是人類與其他動物最大的不同,我們不是依靠緩慢的演化讓自己這個物種去適應環境,而是會去製造一個適合自己活下去的環境。 但其實野生動植物距離我們沒有想像中那麼遙遠,就算居住…

2022 犢力回顧:互相引路,我們與書的雙向奔赴

文/吃大 「許多年後,奧雷里亞諾.波恩地亞上校在面對執行槍決的部隊那一刻,憶起了父親帶他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午後。當時馬康多是座小村莊,不過只有二十間沿著河岸搭建的泥造蘆竹屋,清澈的河水在河床上奔流,河底一顆顆光滑潔白的大石頭,恍若史前時代的巨蛋。那個世界是如此嶄新,許多東西都還沒取名,提及時得用手去…

【讀墨推薦書:選這本正是時候!】人生重要就這三物!食物!讀物!還有⋯⋯

對很多人來說,看見植物時,高的就叫「樹」,矮的就叫「草」,有開花的就叫「花」──這當然大抵沒錯,不過多少有點可惜。倒不是說你非得要認識所有植物的品種或特性,而是植物們其實與我們生活在一起,在家裡的特意裝飾、在前往捷運的路邊、在得抽空才能去的山林野地,或者在陽台棄置容器裡,你根本不刻意栽種,它們也會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