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紀,中國文化要能在當代取得話語權,就必須從經典中淬煉出可以用來對應當代西方哲學思想,可與當代之時代精神相呼應的哲學理論,才能有效地從格義、平行對比、到超越取代,逐步地達到文化對話、跨文化整合、甚至於完成典範轉移的可能性與艱鉅使命! 一般人對中國的儒學都容易產生錯解,一直容易掉入對儒學的刻板印…
方以智可謂是中國十七世紀與王船山齊名的儒學大師!他們倆人可說為他們的時代做出了不同的貢獻!正如王船山被稱為東方的黑格爾,老外經常將他和方以智並視為早期中國啟蒙思想極為重要人物看待!從思想史和易學史的角度而言,王船山提出了他的歷程哲學史觀,而方以智則提出一多相貫,公因反因等非常具有啟發性思想的哲學睿智…
「一味跟在西方文化後面跑,中國文化將永遠都是舊文化。」 質言之,從五四新文化運動至今,華人可說一直習慣地活在西方的文化模式之下,鮮少有人能有所自覺,更遑論願意在這種困境中尋求解決的途徑。由於現實因素的考量,或為學態度的差異,儘管面對這種文化已陷入汲汲於危的情境,知識分子要嘛感到無力,否則便是無動於衷…
有一個國家,如果你寫了一些文章發表一些言論,很誠實地說明一些理論、分析一些史實,會招惹的不是覺得你太閒的網路酸民,也不是想要和你就事論事進行辯論的同行學者,而是把持權力的政治高層。輕者你這些發表的東西就被禁了,重者國家本來對你開放的門路就被禁了,更慘一點的是人生的未來可能也就跟著被禁了。 雖然這個國…
華人文化的主體性到底是什麼? 依照國父與及西方先哲的預言,二十一世紀是華人文化的世紀!再者,有西方哲學家甚至提出,將來能夠解決二十一世紀之人們所必須面對的──如美國學者杭靈頓所謂之文化全球化所帶來的衝突問題的,唯有兩種東西:一、儒家。二、大乘佛法。對於這兩個令人難以置信的議題,前者已然可從近年來大國…
近年來,閱讀韓國一貫道的創始者的思想發現,朱熹的「格物致知」的工夫修養,竟然被列為其教派首要的修行準則!這個震驚的發現,使我猛然發覺朱熹在中國哲學思想史上的地位,有重新被省思的必要! 的的確確,從當代的視域而言,朱熹在儒學思想史的重要性,顯然具備重新省思的條件!回顧過去的歷史,朱熹的思想在宋明儒學史…
在印度流傳五百年便滅亡的佛法,為何卻能夠屹立不搖,綿延不絕,甚至越演越盛地流傳在中國,甚而轉化成獨一無二的,具中國本土特色的佛法?為何佛法的第一故鄉是印度,第二故鄉則是中國;這其間是否有什麼特別關鍵性的原因呢? 西方大哲學家認為,當今之世,在此全球化,跨文化的語境下,國與國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交際…
中國思想的核心可說是六經(藝),也就是詩、書、禮、樂、易、春秋。任何人想了解中華文化,或研究中華文化,離開了六經,便可以說求索無門了。因為一談到做學問,講究的是根源之學;沒有了根源的學術為基礎,一切學問終將難逃流為枝離與虛無的命運。只有保握住了根源性的學問,對於一切學問的探索與研究,才能有所本;而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