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中帶酸的爸爸牌止咳祕方

文/古碧玲 父親的百寶箱,箱中的氣味,氤氤氳氳,究竟是飄在我的心底,還是空氣中?那中藥材與乾貨滿溢的櫥櫃裡,埋藏著家父出身於中醫世家的少時經歷,當我想一一耙梳釐清時,父已遠行,僅能憑記憶的斷簡殘篇與媽媽的偶言碎語勉強拼湊。 總是備一支保溫水壺養生的家父,在海另一邊的老家度過前十九年,少年時期的課餘作…

【經典也青春】石佛斷裂的傷口上長滿羊齒蕨——古碧玲談梨木香步的《海幻》

文/陳蕙慧 本文原載於作者臉書,經同意後轉載 「我不覺想到,有時像這般暴雨來襲,或許是為了維持某種平衡而必然發生的。」 三十出頭的年輕地理學者秋野來到日本南方的島嶼,這是他生命旅程上不得不的「逃避行」。 小說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佔了將近九成的篇幅,寫他在這座名為遲島(以甑島為本)上的巡遊調查,隨緯…

【經典也青春】一個「反骨」植物控的人生美學——古碧玲談新作《不知道的都叫樹》

文/陳蕙慧 本文原載於作者臉書,經同意後轉載 「自然在最微小之處最為卓越。」——希臘博物學家普林尼 有社交恐懼症的人,大部分都喜歡和植物或動物做朋友,很多時候,欣賞照料動物、植物,或者單單是走進大自然,看天、吹風,都是心靈莫大的慰藉。 親近植物,很難不連帶著渴望擁抱大地,以及整個宇宙。我常在許多寫植…

「閱讀是一個主動的選擇,植物也是。」──專訪6月店長古碧坽

文/犁客 「閱讀是一個主動的選擇,」古碧玲說,「植物也是。」 電影、影集、廣播、書籍⋯⋯提供資訊的工具很多種,接收資訊的方式因而不同;「閱讀」之所以與其他方式不同,在於資訊接收者並非被動接受資訊,而須主動接觸、理解,甚至沉浸。古碧玲認為,植物也是如此。 「我們工作室這條巷子有很多人種植物,我常走到一…

【讀墨推薦書:選這本正是時候!】人生重要就這三物!食物!讀物!還有⋯⋯

對很多人來說,看見植物時,高的就叫「樹」,矮的就叫「草」,有開花的就叫「花」──這當然大抵沒錯,不過多少有點可惜。倒不是說你非得要認識所有植物的品種或特性,而是植物們其實與我們生活在一起,在家裡的特意裝飾、在前往捷運的路邊、在得抽空才能去的山林野地,或者在陽台棄置容器裡,你根本不刻意栽種,它們也會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