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記/尤騰輝;攝影/柯鈞彧、鄭唯云 九零年代,正是瑪莎與陳德政的學生時代,那時學生的娛樂選擇不多,身上湊不出太多銅板,看電影正是青年們閒暇時光的去處。在回顧整個學生時期的電影記憶,與瑪莎看電影的影伴阿信,出場率近乎百分百,這件事在講座裡不免被陳德政狠虧一番,瑪莎只能感嘆高中男女分班的日子太沒搞頭。 …
側記/羅翊禎;攝影/謝定宇 你能想像嗎?一個穿著高中制服的學生,利用每天去補習班前的晚餐、下課後的空閒,甚至是眾人皆睡的深夜裡,悄悄地走到客廳,打開電視,轉至72、73台的音樂頻道,就像啟動與世界連結的開關,在閃爍的聲光、迷人的旋律、躁動的音符催化下,成為今日的樂評人,以音樂創作為主題的作家,他是陳…
側記/尤騰輝;攝影/謝定宇 陳德政在他今年的新書《我們告別的時刻》回顧了青春期的九零記憶,邁入四十不惑的階段,他形容人生並非電影,走到生命中場自然想回頭望,如同他鍾愛的導演王家衛所言:「前進的唯一方式是記得自己的過去。」 我們常用某個代表事件作為某個時代結束與開啟的標記,這是劃分歷史的一種途徑,例如…
文/蔡瑞珊 原研哉《欲望的教育》:「將產業的潛在可能性,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視覺化,這便是設計師的職責!」 設計之於美學,有如文字之於閱讀。 一場時代的美學,有多少人扮演幕後推手? 端看「設計」這個從零到一的創作過程,國際策展人,賦予原有物件新的意義; 時尚總編輯有如賦予設計靈魂的創造者,將拼圖化做一幅…
採訪對談/黃子欽;整理/陳怡慈攝影/蔡仁譯;作品提供/何佳興 何佳興的工作室距離我的工作室僅隔兩條街,又是同行,因此這場訪談我抱持著非常輕鬆的心情進行。事前他寄給我兩份包裝著作品的紙袋,我與編輯小心翼翼拆開,袋內是他替陳明章與臺灣月琴民謠協會設計的「臺灣月琴民謠祭─北投」海報,以及他替林強設計的專輯…
文/洪健倫、曾芷筠 原文刊載於【放映週報】,獲授權轉載 趁著春節假期,就用十本電影讀物,隨著電影來趟跨時空之旅吧! 《真實的叩問:紀錄片的政治與去政治》 著/郭力昕 出版/麥田出版 經過 2013 年多部熱門紀錄片引發的話題,台灣社會由上到下越來越關注紀錄片;加上今年初在 318 社運掀起的盪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