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飲食讀懂歷史,為穿越時空做好準備

文/小歐(作家) 記得幾年前,曾看過一部NHK的日劇,由田邊誠一主演的《最後的餐廳》(最後のレストラン),劇中有一家名為Heaven Door的餐廳,生意不太好,卻經常有非常難得的客人上門,有多難得呢?大概是織田信長、埃及豔后、土方歲三、拿破崙這樣的貴賓本人光臨。客人上門後,餐廳得想方設法準備能滿足…

蘇軾為它賦詩盛讚,楊貴妃一見即展歡顏,事實上,它卻顆顆浸血

文╱焦桐 「玉荷包」荔枝成熟期約在五月中旬至六月中旬,形模如心型荷包而得名。果殼呈紅黃綠相間,屬臺灣荔枝的中熟高焦核品種,比「黑葉」荔枝早半個月左右。採收期由南往北,甜蜜的接力賽般,從恆春、滿州一路北上。其果棘尖而深;內核較小,呈長橢圓形;果肉如玉,肥厚、晶瑩且細緻,呈半透明凝脂狀;皮薄,汁飽滿,甜…

【祁立峰讀古文撞到鄉民】想我古代肥宅兄弟們

先說這篇純屬介紹,理性勿戰。鄉民以前喜歡以魯蛇、本魯或蛇蛇自稱,現在眼界遂廣、境界更高,無論自介自表,反串酸人,起手式就是「本肥宅」。認真說起來體重或許與飲食、生活習慣以及家族遺傳和自我健康管理有關,嘲笑人家的體重難免有涉歧視,可不是一現代社會得以容受的行為。 不過在糧食貧瘠、物資匱乏的古典時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