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丹尼爾.卡波維茲(Daniel Karpowitz) 譯/張馨方 監獄裡的大學教育創造新的選擇,讓受刑人在服從與違逆、反抗與屈服的極端之間有全新與不同的生活方式。 留著淡茶色頭髮的彼得.貝(Peter Bay)坐在我對面,不發一語、肢體僵硬、一臉木然。那呆滯的眼神讓人猜不透他想說什麼或是有什麼感…
文/愛麗絲.米勒 我認為忽視童年現實的後果當中,最明顯能引起注意的領域就是入獄服刑。 如今的監獄雖已不似十九世紀的陰森舊牢房,但是有一點卻沒多大改變,即下面這個很少被人提出的問題:人為何會犯罪,以及此人該怎麼做才不會一而再地落入同樣的困境當中? 我曾在《人生之路》當中提到過一則加拿大的類似計畫(AM…
文/江戶川亂步;譯/陳冠貴 ※本文涉及數本推理作品詭計 自從偵探小說這種小說形式發明後,才過了僅僅一百一十年,這段期間世界各國的偵探作家競相發表謎題詭計的創意,把人能夠想出的詭計幾乎蒐羅殆盡, 已經沒有任何開發完全嶄新詭計的空間。 我在戰後閱讀了相當大量的英美偵探小說, 一邊讀一邊做謎題詭計的筆記,…
文/勞勃.弗格森 在美國,最不負責任的懲罰者就是州與聯邦的立法者。這是很嚴厲的指控,但犯罪學者未如其往常那樣詳細解釋,就支持此種指控。他們發現,「刑法,至少就立法者訂定的刑法來說,根本未堅守任何的規範理論,只有一點,越重越好。」 立法者建議採取嚴厲的措施,卻不用對未來法律的詮釋或執行負責。美國監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