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年都健檢一次,怎麼還會罹癌呢?

文/朱芯儀 說不曾生氣是騙人的。現在能笑著跟大家說「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是因為已經走到這裡;現在能說著「也許這是一場重考,因為我以前做得不夠好」,其實已經經歷了百轉千迴。 曾經朋友說過,他認識一位約五十多歲的姐,平常過得優雅有品味,兩個兒子十來歲在歐洲念書,她就是喝喝紅酒、沒事出國走走,就是好日子…

挑選特定的統計數據,就能創造出完全扭曲的報導!

文/葉茲(Kit Yates) 黑人比較危險? 政治民調從業人員已經發現,自己必須更瞭解統計知識才能得到準確的結果,但政客卻發現,如果能更瞭解統計上的操縱、挪用與舞弊,就能做盡壞事卻不受懲罰。 2015年11月,川普競爭共和黨總統候選人資格時,發了一條推文,有一張圖片寫著以下統計數據: 黑人遭白人殺…

摯愛的至親之死,可能是終生也未必癒合的撕裂傷

文/洪愛珠 任何陪伴病人的經驗,終致兩種結果。幸運的一種,患者於治療後康復,皆大歡喜。倘若病人不幸亡故,遺族如至親或伴侶,歷經病程中的百般折騰,與直面至愛之死的哀慟逾恆,難免板塊重組。可見或不可見的裂隙或深或淺,餘震或長或短,生命都會產生質變,用本書作者蜜雪兒.桑娜(Michelle Zauner)…

【閱讀夏LaLa】癌症好朋友~面對乳癌,你不孤單!

你身邊是否有人罹患癌症?會不會覺得罹癌的人越來越多了?癌症對病患本身是一段考驗身心耐受度的極端旅程,而對照護者而言,也是艱難的試煉。 這一集《閱讀夏lala》,夏宇童和陳夏民從照護者與患病者的角度與大家討論乳癌,雙夏也想在母親節前夕提醒大家,除了送禮物,也記得要多關心媽媽和身邊人的健康喔! 亮點+重…

生病之後,朋友紛紛企圖找出我生活作息不正確的部分

文/隱匿 病是怎麼來的呢?每個病人都會思考這個問題,甚至連病人身邊的人也會,並且相信這個問題有答案……或許吧? 此時無法得到的答案,只因我們站得太近,無法看見全貌。 八年前當我胸前的腫塊被確診為惡性腫瘤時,我一點也不意外,我的冷靜讓醫生有些手足無措。 好心的朋友們給我許多建議,他們試圖找出我生活作息…

「吃糖會活化癌細胞」有專家背書仍不可信?

文/「科學新聞解剖室」作者群;繪/劉嘉圭 案情:糖是致癌的禍首? 從一九八二年到二○一六年,癌症已經連續三十五年穩居國人十大死因冠軍寶座[1],屹立不搖的程度讓大家一聽到「癌症」這兩個字就為之色變、為之驚恐。為了不讓癌症有機可乘,人人無不小心翼翼,仔細留意身邊所有和癌症有關的訊息,無論吃的、喝的、穿…

【讀墨推薦書:選這本正是時候!】特輯:誰是誰的奴才?科學家告訴你!

養貓的人常會自認「貓奴」,但養其他動物的比較不會聽到這樣的說法,人類的自我本位思考,一直認為是自己馴化了犬、馬等動物為自己工作。事實上,人類不但馴化動物,也馴化植物,許多目前視為日常的糧食作物和水果,其實原來都不是這樣子的。馴化的歷史漫長複雜,牽連甚廣,不過目前也有學者提出新的看法:不是人類馴化了動…

青春有淚,暮年方得餘潤──顧德莎《說吧。記憶》

文/顧玉珍(作者顧德莎之妹/前台灣人權促進會秘書長) 伍角錢銅板緊緊攢在手心裡,已被百米快跑所升高的體溫摀熱了。我慎重地交給雜貨店汪媽媽,扯衣角擦乾手汗,雙掌交錯拱成搖籃狀,接下一小塊裸裝的長方形芝麻糖,小心翼翼捧回家。二姊用優雅的蓮花指取起貢品,微微張口咬下一小塊,賞小屁孩當作跑腿的報酬。「那麼小…

聽完演講,他成了對六輕提告的全職抗爭者

文/房慧真 雲林台西鄉自救會成員吳日暉開車來接我們,初次來到麥寮,想瞭解六輕的外地人,通常找他當「導遊」,幫忙導覽六輕周圍的地景。 在緊鄰六輕的雲林長庚醫院,我們與另一個導覽團狹路相逢,那是由台塑企業贊助、電視公司主辦的主播記者培育夏令營,三十幾位高中生免費參加,得到可進入一向門禁森嚴的六輕廠區採訪…

在這座空汙籠罩的煙囪之島,沒有人會是局外人

文/何榮幸 過去三年多,每一次跟南臺灣石化工廠附近的人們告別,心裡總有股難以言喻的淡淡哀傷。這片土地已經與石化工廠整整共存了近兩萬個日子,我們能做的,就是用一千多個日子見證這片土地承受的哀傷,以及發現在絕望中奮起的公民力量。 沒有這一千多個日子的南北穿梭,我們不會深刻看見這樣的對比與荒謬: 當大臺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