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有一個極有創意的計畫,叫做「仇恨能助人」

文/蔡慶樺 德國有一個極有創意的計畫,叫做「仇恨能助人」(Hass hilft)。 這個計畫運作的方式:如果在社群媒體上有人貼了一個被認為是仇恨言論的留言,該計劃合作伙伴在這個留言下可以貼上此計劃網址,這個仇恨留言就會被歸類為「非自願性捐款」,該計劃將捐出一歐元給協助難民及反極右派的組織與計劃。換言…

「請待在胡椒生長的地方」,是德國人不帶髒字的優雅

文/蔡慶樺 台灣駐德代表謝志偉大使,於 2019 年在《每日郵報》(Tagespost)上發表一篇很有意思的評論〈與香港團結〉(Solidarität mit Hongkong),他寫香港人熱愛煮食,上街爭取民主也用了烹調的術語「攬炒」,表示擬與強大敵人抗爭到底的決心。這樣的視死如歸,正是要說:「習…

永遠不要放棄想像世界最合乎理性的樣子

文/蔡慶樺 仍在法蘭克福工作時,我參加了一支籃球隊。每個禮拜四晚上一起練球、比賽後,我們通常會到市區一家愛爾蘭酒吧吃東西,喝個兩杯,繼續度過一個愉快夜晚。那個球隊除了我以外都在來自歐洲各國的銀行上班,包括歐洲央行、德國聯邦銀行,但是我們聊天的內容並沒有世界經濟大事,反而除了金融經濟,什麼都聊。 例如…

40多歲終獲正式教職,康德卻迎來人生中「沉默的十年」

文/蔡慶樺 讀維也納大學哲學系教授李斯曼(Konrad Paul Liessmann)的《非教養論》(Theorie der Unbildung)一書,他提到當代教養階級與知識份子養成的問題。在討論當代如何衡量知識之「重量」時,以康德為例,說明評量知識價值之不易。 康德一開始的學術路途並不順利,一輩…

「您是隻老兔子了。」德國人說出這句話,是對你的肯定

文/蔡慶樺 剛到法蘭克福工作時,某一次,與一位工作聯繫對象吃飯,他問我到德國多久了,我說剛到,他問會不適應嗎?我說不會的,因為我以前便來德國讀書過,對德國的一切都很熟悉。 他說:「您是隻老兔子了(Sie sind ein alter Hase)。」我笑說:「是啊,我已非今年之兔(Ich bin 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