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賴慈芸 身為台大學生,殷海光(1919-1969)的名字不可能沒聽過,也有好幾次經過位於溫州街巷弄間的殷海光故居。但是一直要到我從舊書店買到殷海光譯的《到奴役之路》(The Road to Serfdom)時,才第一次從譯者角度來看他的作品。 這本翻譯作品非常有意思,封面只有譯者名字而無作者名字…
文/犁客 「其實我最早的翻譯練習,」陳榮彬說,「譯的是講義。」 陳榮彬唸成功高中時加入校刊社,開始接觸哲學,「放學之後大部分同學去補習,我都跑去重慶南路的書店看書,中國哲學、西洋哲學,或者尼采,後來喜歡歐陸哲學,讀的就是法國、德國思想家的東西,總之什麼都看。」 高中讀尼采可能有點似懂非懂,不過早早接…
文/單德興(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凡是從事翻譯工作的人基本上都樂於與人分享,否則就不會從事這種吃力不討好、報酬偏低、地位不高的苦差事。因此,賴教授除了從事嚴肅的翻譯研究之外,也積極利用網路平台分享她在研究過程中發現的一些奇聞軼事。 有鑒於二次大戰後台灣翻譯界的許多奇冤怪案,她成立了部落格…
文/賴慈芸 每個人小時候應該都讀過《伊索寓言》,隨便都可以舉出幾個故事,像是〈龜兔賽跑〉、〈放羊的孩子〉(又名〈狼來了〉)、〈披著羊皮的狼〉、〈狐狸與葡萄〉(又名〈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等等。現在市面上的《伊索寓言》通常都附有精美的插圖,文字不多,是給幼兒看的。不過,要是有幸讀到一九五六年國防部…
文/史比野塔 記得小時候放學回到家,還沒放下書包就先趕緊打開電視,為的就是那每天半小時的《哆拉A夢》。再大一點,發現別的頻道也會播出一樣的卡通,但有時候欺負大雄的人改叫「技安」,大雄求救的對象叫「小叮噹」,而被偷看洗澡的人也成了「宜靜」。 為什麼同樣一部卡通卻有不同的說法?翻譯偵探賴慈芸提供了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