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越來越重視思辨和論說。2018年開始學測國文寫作一反過去抒情散文的傳統,改成「知性」和「情意」兩大題,其中「知性」大致上就是寫論說文,考驗學生理解資料、建立論證、說明理由的能力。現在的高中生,除了散文、小說、新詩的文學獎,也有論述型的獎項可以參加,如師大持續舉辦的「人文經典會考」、Mplus和文…
文/廖鴻基 記得四年前第一次正式討海,船主是海湧伯,這艘船上連我一起共有三個海腳,他們都是討海老手。船隻出港鏢獵旗魚,他們把塔台中間的位置讓給我,因為那個位置前後各有一根桅柱擋著,船隻衝浪甩盪追逐旗魚時,這位置比較安全,也比較不會妨礙到他們忙碌的上上下下。 午後,船隻追住一條旗魚,他們尖聲呼叫,全船…
文/史迪芬.平克 Steven Pinker 知識的詛咒是我所知的最佳單一解釋,足以說明為什麼好人會寫出壞文章。作者根本不能察覺,自己所知的是讀者所不知的:讀者沒有掌握到那個行業的行話,不能推測到對方認為太明顯而毋須說出來的話,沒有辦法想像到對方認為太陽底下清晰不過的圖畫。因此作者懶得解釋這些行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