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墨推薦書:選這本正是時候!】Vol. 06:培養閱讀興趣、建立閱讀習慣的好東西!

從一個「好像很鼓勵每個家庭都買書,但其實禁止學生讀閒書」的奇妙年代,到一個「出版社特地做書給青少年看,結果青少年根本不想看」的尷尬年代,再到一個「不但青少年看青少年小說,成年人也在看青少年小說」的年代,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變化? 青少年不想讀青少年小說有其理由,成年人也愛讀青少年小說有其原因,說起來青…

他是被父母遺忘的孩子,卻帶著父母重新尋回快樂

文/李偉文 我們都知道報復無濟於事,就像莎士比亞說:「我寬恕所有人,儘管人們做了對不起我的事,我仍然和他們和好,我絕不用黑色的怨恨來建造我的墳墓。」我們也了解,只有寬恕能讓自己內心平靜。但是說起來容易要做到很難,假如別人深深傷害了我們,或者毀掉了我們最寶貴的心愛事物時,要原諒就真的很不容易。 要說道…

孩子純真的心是人世最大的寶藏,足以撫平所有創痛

文/郝譽翔 《被遺忘的孩子》講述的好像是一個距離我們很遙遠的、典型的美國校園故事:在某個平常日子的早晨,一位槍手闖進校園,隨機掃射,奪走了19 條性命,包括故事中主角札克的哥哥在內。小說以這場恐怖的槍擊案開場,接下來,就是失去了摯愛親人之後,一個家庭內部瓦解也是重建的過程……。 雖然臺灣有嚴格槍枝管…

這是15年來,我翻譯過最簡單的一本書,也是15年來,我翻譯過最困難的一本書

文/卓妙容 我習慣在就寢前預習下一本工作書,閱讀半小時,關燈睡覺。拿起《被遺忘的孩子》時,我也是這麼打算的。 第一章就很緊張刺激,小一新生和老師在衣櫃裡躲避闖入學校的槍手。小男孩自述的安排成功淡化了若以大人為主角必定無法擺脫的沉重感。我一頁一頁往後唸,停不下來。作者擅長描繪畫面,文字直白但情緒飽滿。…

家庭是避風港,但遭逢重大傷害時,家庭也最容易瓦解

文/李金蓮 拜讀《被遺忘的孩子》接近尾聲的時候,媒體報導傳來美國德州聖塔菲高中發生了槍擊事故──這是2018年美國校園第22起,還不包括臺灣藝人之子離譜的玩笑。新聞報導讓閱聽大眾獲知世界發生了什麼事情、以及背後值得省思的問題(槍枝氾濫、校園犯罪等),卻未必能夠提供局外人理解與感同身受。但,文學可以。…

哥哥死於校園槍擊案之後他成為家中唯一的孩子,卻如隱形一般……

文/譚光磊    本書作者瑞安儂・納文生長於德國,後來到紐約從事廣告工作,定居、結婚、生子,成了全職媽媽和作家。《被遺忘的孩子》是她的第一本長篇小說,亦是2016年美國各大出版社爭相簽約的熱門大書,至今已賣出17國版權。一部新人作品為何受到如此關注?文筆好自不在話下,更重要的是,這本書觸及了美國社會…

槍手來的那天,每次都是「砰!」三聲,然後安靜下來

文╱瑞安儂.納文;譯╱卓妙容 我對槍手來的那天印象最深的是羅素小姐的呼吸。很熱,聞起來帶著咖啡味。衣櫃裡很暗,羅素小姐從裡頭拉著櫃門,窄窄的門縫透進一點點光。櫃子裡沒有把手,她用大拇指和食指死命扣住僅有的小金屬片。 「不要動,札克(Zach)。」她輕聲說:「絕對不要動。」 我沒有動。即使我坐在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