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他還是它:颱風取名的擬人化傳統怎麼來的?

文/翔宇、黃家俊、林書帆、林吉洋、莊瑞琳 颱風的生成固然是客觀的大氣現象,但是人類對於颱風的認知則否,尤其世界各國對於颱風,總有自己的一套標準,多年來始終難以整合。舉例而言,對於西北太平洋上劇烈的熱帶氣旋,也就是臺灣所稱的颱風,不論程度分級、個數乃至於名稱,縱使各國努力異中求同,仍因諸多複雜的因素而…

「颱風」與「Typhoon」究竟是誰翻譯誰?

文/每日一冷 臺灣位於太平洋易受颱風侵擾的副熱帶地區,身為臺灣人,對於每年定期侵襲的颱風想必都非常熟悉,每每發布颱風警報大家除了關心災情之外也關心到底要不要上課,網友們也開玩笑說:「本島不歡迎未達放假標準之颱風」,但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颱風的英語與中文翻譯幾乎念起來一樣呢? 颱風,英語「Typhoon…

放颱風假真的能討好小確幸選民嗎?

文/王宏恩 颱風天放颱風假待在家,是所有台灣人共同有的回憶。每年六到十月的颱風季,對於坐鎮在防災中心的縣市長們來說,最擔心的大概就是決定放不放颱風假,以及這個決定是否會影響到自己、或同黨同伴連任了。到底該不該放假呢?台北市長柯文哲曾說:放錯假會對不起國家民族;而大老闆謝金河則大力抨擊台灣民眾只愛放假…

美麗與哀愁並存的記憶島嶼——顧德莎的《驟雨之島》

文/楊勝博;人物攝影/汪正翔 早晨剛開店的明星咖啡館,我們拾階而上,將炎熱的氣候阻擋在店面之外,坐進了二樓窗邊的座位。窗外不時傳來人車經過的聲響,就像是每天在島嶼上只聞其聲,未曾進入我們視野,卻真實存在的人事物。先前走過的每一道階梯,也讓我們來到了這裡,一如每個人的生命,過去的所有經歷,形塑了現在的…

【GENE思書軒】看天氣能做生意、學歷史、遊世界,或者懂生活

台灣天氣變化很大,「出門先看天氣」是日常作業,否則過了半天忽然大變天,那就尷尬了。 可是不是每個地方出門都要看天氣。從前在加州唸書時,幾乎不需要天天看天氣預報,要看也是看長期的,天氣很少是茶餘飯後的話題,因為變化實在不大;馬來西亞天氣大致也只有兩種,有午後雷陣雨和沒有午後雷陣雨。 自從人類瘋狂燃燒大…

台北市郊就有清幽梯田、無毒食蔬和優美瀑布!?

文/黃佳琳 攝影/王星鑑 自然生態作家劉克襄走過的台灣步道不少,但新北市深坑炮子崙茶山古道讓他特別依戀,從十幾年前就開始在炮子崙健行,去年蘇迪勒颱風重創茶山古道,步道受損,他和許多山友志工、當地居民一起手作修復步道,志工隊親手搬運舖設、整地、扛木頭、刻石階,讓人走每一步都充滿感謝。 炮子崙茶山古道位…

跑颱風新聞,對記者而言,其實一點也不輕鬆

文/林靜梅 跑颱風新聞,對記者而言是家常便飯,每年都有颱風報到,差別只在於災情嚴重或不嚴重。說真的,災情不嚴重時,記者也感到苦惱,因為「生」颱風新聞是件苦差事;為了做出符合颱風味的新聞,有時被派到某個地點,就要絞盡腦汁找尋各種「颱風意象」,比如:招牌掉了、路樹倒了、雨傘開花……等。有時候還要做出難為…

沿水而生,與水共處;老士林的水故事──記台北城市散步「乘上龍舟,遨遊老士林」

文、攝影/何宛芳 你知道基隆河截彎取直其實進行過兩次嗎?其實,除了黃大洲市長任內進行過的截彎取直工程之外,早在民國六○年代,基隆河也進行過一次截彎取直。第二次的工程,造就了今日繁榮的大直水岸;而第一次的工程,則因為在十年之後證明無法杜絕水患,恐怕讓當時主導的蔣介石總統的臉上無光,所以才成了一段被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