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是否對我們構成威脅?

文/Elizabeth Royte 微小的塑膠碎片對海洋生物有害,包括我們吃的魚類和貝類。它們也會危害人類嗎?科學家正與時間賽跑,尋找答案。 哥倫比亞大學的拉蒙特-多爾蒂地球觀測站位於紐約州的帕麗塞得村,黛博拉.李.馬加迪尼在那裡的實驗室把載玻片放到顯微鏡底下,打開紫外光。載玻片上是她從魚市場買來的…

人類不過就是一種沒有皮毛、裸露出皮膚的「裸猿」

文/德斯蒙德.莫里斯 《裸猿》一書在1967年首度出版。從我的觀點看來,書中所陳述的都是些理所當然、淺而易見的事情,但還是讓許多人感到十分震驚。 有好幾個原因讓他們無法認同書中的內容,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我把人類描述成和其他動物,除了是不同種類之外,好像沒有什麼兩樣。

一部台灣魚類生命史,一部和我們切身的環境故事

台灣是個島嶼,為何會有淡水魚? 以此為起點,生物學家開始了追尋答案的腳步…… 本書見證了台灣魚類的來源、配合島嶼生態而演化、 以及面對自然災難和變故時,如何存續命脈的韌性和適應性。 還有人類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一部台灣魚類生命史,一部和我們切身的環境故事。 《我的水中夥伴:生物學家談台灣溪流魚類和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