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貴族才欣賞基督在十字架上呻吟的情景。」──馬克西姆‧高爾基(Maxim Gorkii),《母親》。
青年工人巴維爾是一位熱情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他的母親尼洛夫娜原是封建體制下逆來順受的被壓迫者,在兒子的鼓勵下,她逐漸覺醒,最後母子二人一同投入革命,與現存體制奮勇對抗。作者高爾基藉著創作《母親》,在兩位主角身上傾注了自己的革命理解與信念,真實且具體地描寫了無産階級革命運動,同時,這也是無產階級首次以英雄之姿出現於文學作品中,被視為社會主義文學的奠基作。
被譽為「無產階級文學之父」的高爾基生於1868年3月28日,他出身貧苦,10歲開始就得學著自己賺錢維生,在成為知名作家之前,他做過的工作不計其數:碼頭工人、墳場看守人、洗碗工、鞋匠店學徒等等,這些社會勞動的經歷讓他親身體驗資本主義體系的剝削與壓迫,他並視自己與勞工階級為一體,渴望藉由革命改造現實。
高爾基的早期作品揉雜著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兩種風格,主人翁們大多是熱愛自由、擁有高尚品德的樂觀青年。1901年,他創作了著名的散文詩〈海燕之歌〉,以不畏風浪的海燕形象比喻勇敢的革命者,預告俄國一月革命即將到來。以下為詩篇片段:
「海燕叫喊著,飛翔著,像黑色的閃電,
箭一般地穿過烏雲,翅膀掠起波浪的飛沫。
看吧,牠飛舞著,像個精靈──高傲的、黑色的暴風雨的精靈,
牠在大笑,牠又在號叫,牠笑這些烏雲,牠因為歡樂而號叫!
這個敏感的精靈──牠從雷聲的震怒裏,早就聽出了困乏,
牠深信,烏雲遮不住太陽──是的,遮不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