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符號學之父索緒爾 結構主義語言學代表
photo from Flickr by Bert Heymans
文/楊念穎
「符徵與符旨之間的關係是武斷的。」──弗迪南·德·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
符號學之父索緒爾將語言學的概念帶入符號學中,提出一種符號系統,認為每個符號都可以分為「符徵」(signifier)與「符旨」(signified)兩種層面。前者指的是可察覺的、聽得到或看得到的信號;後者則是抽象的心靈意象。
舉例來說,「狗」這個詞的本身和發音即為它的符徵;而當人們腦海中浮現出「有四隻腳、毛茸茸的動物」時,即為「狗」的符旨。然而,每個人對事物的解讀會因成長背景、社經地位而有所不同,符號的象徵意義也將變得十分多元,而這正是符號學有趣的地方。
1857年11月26日,索緒爾出生於日內瓦,他從小便展現對於語言學的高度興趣,15歲時即寫出一篇相關論文,儘管筆法生嫩,卻已能看出他極強的語言學天分。高中時自學梵語,大學畢業後,毛遂自薦加入了巴黎語言學會,一步步往自己喜歡的領域發展研究。
提到索緒爾,便必定會講到這本於1916年出版的《通用語言學》(Cours de Linguistique Générale,又譯普通語言學教程)。是由索緒爾的學生們將他在日內瓦大學上課的筆記編輯成書,被視為引領歐美語言學蓬勃發展的關鍵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