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B V記事三:我們還沒有看到真正的電子書/董福興

文/董福興

當談到「電子書(ebook)」時,大多數的出版者或者讀者,最直接的想像就是:要有影片、要有音樂、要有互動。但這些特質多半是「電子(e)」的特質,而不是「書(book)」的特質。在BiB的演講中,針對這「電子—書」關係的進化與解構,也有著深刻的闡釋與實作,我覺得這類「電子書的哲學思考」,目前我們未曾進一步想過的事情。以下這幾段講題,對於出版者來說應該多加思索。

前衛電子書與擬仿物

Sanders Kleinfield

O’reilly 出版技術 Director Sanders Kleinfeld 從前衛(Avant-Garde)來破題,思考電子書的進化。身為一位80後,他首先想起的是自己兒時所閱讀的冒險小說,也就是到了關鍵點要你做出選擇,決定翻到第幾頁繼續的作品;而他後來也尋找了許多印刷書的前衛作品。歸結以後,他認為所謂的「前衛」並不一定是曲高和寡的作品,而是一種對於「形式的論詰」。而放在電子書上頭,他覺得正好能用尚·布希亞的理論來詮釋,他提出了三個原則。

一、仿擬物的先行(The Precession of Simulacra)

在布希亞的理論中,擬仿物(這裏指電子書)與真實物(這裏指印刷書)有著四個階段。而能夠反映在電子書的變化上:

  • 作為真實物的投射(reflection of a profound reality)
    就如同第一代的Kindle,無論在排版,設計上都擬照印刷書
  • 遮蔽,並且改變真實物(it masks and denatures a profound reality)
    到了 iBooks,雖然依然採仿真設計,像是有著頁面厚度以及翻頁效果。但你要注意舊版本 iBooks 右側的紙頁厚度,不會隨著閱讀進度改變,這已經改變了印刷書該有的天性。
  • 掩飾真實物的不存在(it masks the absence of a profound reality)
    9780307908520_ss_04.480x480-75
    但是在 iBooks 最新版本上,那些紙頁的厚度不再呈現,也就是真實物不再存在。有時反而還要加上去,他舉了《The Fifty Year Sword》這本書的 iBooks 版為例。這本固定版面的 EPUB,每16頁會於中間出現裝禎的紅線,反而是*提醒*讀者實體物的存在。
    大多數的出版商仍停在這前三個階段,試圖在電子書這擬仿物上重置印刷書。
  • it has no relation to any reality whatsoever; it is its own pure simulacra.
    但最終擬仿物會變得與真實物無關。他舉了「Device 6」這個App為例,這個App讓你依然感覺是一本書,但卻與印刷書毫無關係——不過,它已經算是遊戲了。

二、人造觸感的驚奇(The surprise of ersatz tactility)

同時數位設備的進化,提供了新的「觸感」。但這觸感也並非真實體驗,而是透過數位載具的設計讓你有所感觸。他舉了 Apple 所提供的《Yellow Submarine》為例,這本書裡頭你可以透過觸控體驗內容變化,但那卻並非真實。掌握這一點,就往前衛電子書跨進了一步。

三、敘事可塑性(Narrative pliability)

最終,「前衛」的電子書可以提供敘事的可能性,像是「80 Days」這個獲得本年度諸多獎項的遊戲,在80天之中你可以尋求各種路徑環遊世界,在旅程中發生各種故事都會隨著你的選擇而改變。它既是一個即時多人互動的遊戲,也是一本敘述故事的電子書。

最後,他利用 EPUB Widget 作出了一些前衛的實驗,在 Github 上分享,你可以透過 iBooks下載完整 EPUB 來看看效果。

出版商跨出一步

Liisa MaCloy Kelley

Sanders 提出了一條電子書進化的路徑,但也如所述,大多數的出版商還停留在擬仿物階段。企鵝·藍燈書屋的 Liisa McCloy Kelley 一上台就先道歉(蠻有趣的,在 BiB 上五大出版集團的代表總是上台先道歉,也不曉得為什麼而道歉)。他開頭就說:「書」與其他產業不同之處,就是人們無法脫離「鄉愁」與「經驗」,他還調侃地表示:有很多人對於書香難以忘懷,但現階段可能他們做得還不夠,沒有辦法把氣味數位化,也許要等化學方面的技術推進才有可能。

然後他舉了幾個書籍數位化後強化表現性的案例:

  • Two girls staring at the ceiling:這本書是兩個女孩的對話,他們試著重現紙書兩方分隔的呈現,甚至在iPhone上也能呈現對話感。
  • The Blender Girl :這本食譜在紙面上使用表格與長的敘述呈現,但換成數位版,就改成短的描述加上列表以求最佳呈現。
  • What we see when we read:這本敘述閱讀的書,在印刷上無法企及的表現,換成數位化後可以更好的呈現。

企鵝·藍燈在去年做了1,450本電子書,這是其中一部分強調互動與數位的作品,還有一些童書案例。

其實企鵝·藍燈所做的事情,正如大多數出版商所想的一般。一方面被書的「鄉愁」所緊綁,另一方面又想跨出一步,但卻缺少如前面所述「前衛」的想像,所以依然停在前面幾個階段,很難脫離印刷書這個實體。

由淺而深,可摺疊的電子書

Peter Meyers

那麼,怎麼才算得上真正應用了數位特質呢?Citia 的 Perter Meyers 提出了「Skim, Grok, Master」的概念,翻成中文就是「掃一遍、受吸引、深入閱讀」。他的前提是:身為一位愛書人,不可能愛上全部的書、讀過全部的書,那麼該怎麼辦?他舉卡爾維諾《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為例,提出一套新的內容策略:讓人們掃過每一章節,如果感興趣,可以看該章節的簡短說明,再決定要不要閱讀全文。像這樣的閱讀形式已經出現在各種網路內容匯集App上,像是 Facebook Paper 就是個好案例。他認為這樣的做法可以更適應人們經由Web所養成的閱讀習慣,也許可以從小出版商先做些實驗。

BoB Glushko

接著 UC Berkerly 的 Robert Glushko 就拿出了極為優秀的實作品。他是《The Discipline of Organizing》這本書的主編,這本書跨及11個學門,由17位作者所寫成。既具廣度、也具深度,但像這樣一本書,如果將內容全部呈現出來,就會變成一本無法閱讀的書

首先,他將內容分為「核心概念」、「非核心概念」以及「腳註」,然後單獨推出了「核心概念版本」作為基礎教科書。然後將非核心概念與腳註依照學門以標籤分類,又推出了「專業版」。但是對於讀者而言,並非按照學門展開、隱藏就好。讀者會想看到個學門額外內容所佔的比例,決定要讀還是不讀,於是就將內容比例視覺化呈現,讓讀者在每章節開頭自己決定。同時在閱讀時也可以展開、收合這些部分。

這兩位講者所提出的觀念與實作真正觸及了數位的本質,除了表現性外,如何讓內容能夠縮放,可深可淺、可長可短、兼具廣度與深度並且讓人們找到他們感興趣要讀的部分。這種內容上的嘗試不僅用於電子書,更及所有 Web 內容——包括雜誌、新聞等任何內容,但可惜的是,目前才剛開始。這樣的概念如果再加上Katie Zhu所提的主動混搭(請見 YouTube,不另述),我們才算得上真正觸及了數位內容的本質。所以,我們現在還沒有看到真正的電子書——還停留在模傲既有媒體的階段。

能怎麼做:從資料庫開始的敘事

Jhanna Dricker

UCLA 的 Johanna Drucker 以他正在進行的一項「個人典藏」計畫為例,舉出了一套可行的做法。但他在 BiB 第一天結尾演講時,說出了個人對書的定義,獲得滿場喝采。他說:如果她聽到人們說書只是長的文章,她就會想殺人。書是由彼此有著結構關係的互相指涉元件所組成的序列;這些元件透過編碼而能介入語意領域,書即為整體。(a book is a structured sequence of intertextual components that have its structural relationship to each other, each of which is coded in order to participate in the semantic field, and a book as a whole.)

她在六年前開始一項計畫,將自己過去的手稿整理、掃瞄後製作出清單,並且製作成資料庫。資料庫(Database)與敘事(Narrative)是對立的概念,但是當建置完成,並且加入完整的 Metadata 後,透過主題語與搜尋角度的不同,資料庫也能敘述出一段故事。而這些資料透過XML建構,也能輸出成 HTML、PDF、EPUB 等各種格式供出版使用;而她也認為格式就是內容。

這也許不好理解,但我們現在在台灣每天能在 Web 上看到極為大量的資訊,若這些資訊能透過一套機制儲存起來成為資料庫,賦予脈絡就足以寫成一本書,也能夠滿足前面所倡議的各種呈現方法、使用各種嶄新「前衛」的表現手段。在數位時代,如果還是一直讓作者產製內容,或許我們沒有真正活用「數位」帶來的便利。

系列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