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認識自己居住的城市,才會更認識自己──專訪邱翊及「台北城市散步」

文/犁客

「這裡其實就是我成長的地方,」邱翊指著門外,「小時候我們都在騎樓玩。」

往外一看,午后的風剛過,落葉微動。

邱翊用手比劃的「這裡」,是「台北城市散步」的辦公空間,室內沒有一般公司行號常見的辦公系統家具,同事們在古樸桌上面對面坐著,使用筆記型電腦辦公,桌上放著延長線、雜誌、茶杯,還有零食──就像家中成員齊聚的客廳。邱翊是「台北城市散步」的負責人,除了把自己兒時的家用來當成辦公空間之外,邱翊在大稻埕另外還經營了特色民宿「旅行,時光」,同時規劃各種不同的地方文化導覽,有時甚至親自出馬帶團講解。畢竟,他帶著大家參觀、對著大家解釋歷史的街巷,就是自己最熟悉的兒時生活環境。

「我從前當旅行社導遊,對兩件事有很深的感觸;」邱翊微微慨嘆,「其中之一,就是我自己生長的地方明明這麼有特色,但卻沒有夠資格的導覽人員來替大家介紹。」

因為這個感觸,邱翊在幾年前毅然決然地辭去了旅行社的工作,回到大稻埕,開始推廣自己心目中的深度文化導覽。

大稻埕一帶原來西臨淡水河,船舶可以直接出海,一方面讓大稻埕成了商業經濟的重鎮,一方面也讓它成了人文薈萃之地。時至今日,雖然大家可能只在春節前後會想起大稻埕有熱鬧的「年貨大街」,但此地許多當年的建築仍被保留(或依原貌修復),走在大稻埕的街上,仍能親身感受到歷史當中的那段時光。

邱翊訓練了一批導覽員,導覽員們各有所長,除了能夠深入介紹當地的文化特色之外,還至少精通英語或日語,「所以我們現在可以提供國、英、日三種語言的導覽服務,」邱翊笑著說,「想要接待外國客人、讓外國客人認識一下臺灣的傳統文化,也很方便。」

這些深度文化導覽受歡迎的程度,可以從網友快速的反應得知:主題導覽有固定時段,被稱為「邱董」的邱翊每回在「台北城市散步」網站及自己的部落格公布導覽時程,名額幾乎就會被馬上搶光;有需要的話,可以預約安排私人導覽,如果臨時需要導覽,就得看有沒有時間能夠配合的導覽員。

而所有導覽,都不是免費的義務解說。

台北城市散步

「當導遊時我就發現,國外那些重要景點的深度導覽,沒有一個是免費的;」邱翊說,「導覽的內容紮實,遊客聽導覽比自己走馬看花有更多收獲,那麼這個導覽自然有其價值。以我們目前的狀況來看,顧客們都蠻認同這個想法、也蠻支持這樣的導覽內容的。」

因為邱翊推廣的導覽方式及他培訓的導覽員們,做的並不是把遊客帶到某個定點、講講該地的故事傳說、讓大家拍拍照的導覽行程──「我認為導覽最重要的,不是定點講故事,而是提供觀點;」邱翊道,「這麼一來,導覽就不是單純的旅遊景點介紹,而成了一種想法的傳承與交流。」

突破原有的旅遊服務框架,導覽於是就有了更多元的可能。邱翊接下來的計劃,是找了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包括作家及編輯,讓他們以他們的視角,帶領大家去看他們熟悉的市街。「這些作家老師平常就算與讀者面對面接觸,大概也是講座之類的場合,一個人在臺上、一群人在臺下,和大家一起走在街上導覽的感覺完全不同;」邱翊講起新計劃,顯得很有興緻,「我自己也很期待,不知道老師們會講出什麼不同的東西來呢!」

「台北城市散步─觀察台北的 20 個角度」將在 2015 年四月份開始,作家楊佳嫻、水瓶子、黃哲斌及黃威融等人都是導覽員之一,行走、街景,以及與聽眾更近距離的互動,將會讓講者打心裡掏什麼內容?實在令人好奇。而無論如何,那都會讓參加的聽眾,多出其他認識臺北的不同角度。

「我們該多認識自己居住的城市,」邱翊講得很認真,「這樣才會更認識自己。」

照片提供:台北城市散步

台北城市散步LOGO

生活在台北的我們,對許多事早習以為常。
但如果可以透過別人的眼睛瞭解台北,應該就會很不一樣吧。

台北城市散步,邀請許多不同領域的職人,帶領我們踏遍台北許多角落,透過他們的觀點,認識可能浪漫、可能理性、可能創意、可能無限的台北。

或許是跟著詩人踏上一場追尋文學之旅;或許是跟著建築師檢視台北的都市規劃;或許是跟著攝影師認識台北意象;或許或許…有太多太多台北面向等著我們去挖掘。

快跟我們一起在台北街頭散步,尋找看台北的100個觀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