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貓出版偵查課】編輯的真實生活
編輯幹久了有時候會忘記,這是個許多業外人士非常欣羨的職業。像前一陣子某理科背景的女性同胞,放棄高薪出國遊歷了一年,回國後終於爭取到編輯的工作,她竟然覺得這是一件值得驕傲的生涯成就。我被編輯線上的各式挑戰,折磨得忘記編輯其實是多麼讓人嚮往的行業了——雖然這種嚮往恐怕出於誤會的成分非常高。
大部分對編輯抱持憧憬的人,主要的原因就是喜歡讀書(想當年我也是這樣走上編輯路的呀),覺得可以舞文弄墨,屬於單純的辦公室職業,可以不必跟人應酬交際。不過編輯的現實生活是這樣的:
你必須變成精明幹練的經理人
編輯是一個完整的製程管理人。從書稿寫作開始,到規畫版面,塑造商業型式,排版完成,一直到開印,最後入庫。品質要把握,時間要抓準,成本要盯牢,即使某些環節不是你的專長(例如印刷),你也要知道誰足夠可靠,值得託付,不會壞了品質、時間或成本。
每一個環節都有方法或要領避免出錯。編輯不是那種文青浪漫的行業,這個版面不好我們換個美編再做一次;糟糕老師的序還沒交,我的書沒法印;啊那個顏色印出來跟我想像的不一樣,重印一次好了。
這些事情浪費錢都算小事,你每天忙著救火解決問題,你其他的書就沒有事前規畫的餘裕,而你在公司的工作鏈上就變成一個時間估不準,說話不可靠的編輯。長官對你沒有好臉色,同事嫌你辦事沒有章法,行銷同仁也懶得照顧你的書,因為每次要推案子,總是再三延遲。
編輯要掌控一本書的所有製程,不能仰賴運氣。這不是抱著文青的浪漫就可以做好的行業。
你如果說我的專長是跟作者溝通,我只要能拿到好的稿子,其他事情都是小事,不需要我事事過問吧?那就有得瞧的了。因為作者會關心他的書長成什麼模樣,未來的銷售計畫出版社會怎樣安排,這些事都牽涉後面還能不能繼續合作的決定。
你讀書是為了找賣點
你當然必須要讀書,但你讀的是尚未成書的書稿。而且你不能只讀一遍,作者交稿你就得陪著讀過幾遍,編輯過程還得再讀幾遍,最後寫新書資料卡還得再讀幾遍。
以前你覺得讀書是享受,書裡充滿了新鮮與智慧,但成為編輯之後,你是為了要賣書而讀書。書是你的產品,是你的任務,你像為嫌犯辯護的律師一樣,你得找到一本書的最佳辯護策略,不管他是不是殺人犯或強暴狂。有沒有罪不是你的關懷重點,能不能打動讀者才是最重要的任務。
所以暢銷小說要讀,厚重經典也要讀,食譜、字典、文法、教材,碰上了就得讀,沒得說這不是我的興趣範圍我不想讀。
你還掛著成敗的責任
最大的麻煩是,你閱讀的結果,最後實質決定著一本書的命運。因為你的理解,這本書用了什麼書名,做成什麼樣的外觀,以便吸引什麼樣的讀者,用麼樣的切入點詮釋書的價值,寫成什樣的封面封底文案以及本書簡介。這些全部仰賴你的閱讀理解,沒有人會為你做這件事。
你的閱讀不再是精神上單純的享受,而是背負著那本書會不會被市場接受的生死成敗壓力。作為讀者的時候,你只需要考慮你有沒有收穫,作為編輯,如果你被感動了,那接下來是你的感動要怎樣轉化成也能感動別人的語言;萬一你並沒有感動,真正的試煉就來了,這書不是為你而寫的,但難道不是為某些人而寫的嗎?他們是誰?在哪裡?怎樣能說出他們能懂的話?
有些編輯告訴我,他們做了編輯以後,喪失了純粹閱讀的快樂。我相信這是真實的感受,因為做為普通讀者的精神壓力實在太小了,不合胃口的可以一把拋開,看不痛快的可以盡情開罵,但編輯沒有這些自由,很多書根本是因為你的決定而進入出版流程的。你對手上的書負有責任。那不只是
業績壓力而已,還包括一種難以言宣的「道義」上的負重。
※ ※ ※
本文好像變成編輯的負面宣傳了,不過我只是不想讓有志做編輯的人,因誤會而入行,因了解而離開。要入行就要有心理準備,這樣你有機會,可以成為快樂的編輯。
這世間真有快樂的編輯嗎?當然。
延伸閱讀: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hira3
※專欄內容為作家個人創作,不代表本站立場
(更多老貓文章請看老貓出版偵查課)
(鼓勵老貓的出版研究,請到老貓的臉書按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