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小事想到最極端就會出人意料──與圖文創作者川貝母對談(一)

【黃子欽的設計嘴,泡】把小事想到最極端就會出人意料──與圖文創作者川貝母對談(一)

採訪對談/黃子欽;整理/陳怡慈
攝影/郭涵羚;作品提供/川貝母

從書桌開始神遊

採訪當天,川貝母帶來大大小小的的畫作、手稿與照片,面對這些素材,好像看到他畫畫的桌面,靈感題材正在蠢蠢欲動。我們把咖啡店的桌子併起來,才勉強夠將這些素材展開,大部分的原稿密度都很高,畫風精緻。

把小事想到最極端就會出人意料──與圖文創作者川貝母對談(一)

脫離文本,繪畫能往更深的精神層面駛去

從什麼時候開始意識到想畫畫(或者說繪畫創作)?當時受到誰的作品吸引嗎?早期最著迷什麼樣的作品?誰會激發你的創作慾望?

真正意識到創作,應該就是剛進入高中的時候吧,當時讀藝術學校,第一學期練的是基礎技法,表現不是很好,到第二學期開始注重表現技法和創意,才慢慢開始有了信心和興趣。

沒有特別著迷什麼樣的作品,應該是很多都有興趣,不過那時後很喜歡波隆納插畫的作品,也讀很多藝術史和相關雜誌,不斷的吸收,有和一些朋友討論,所以應該是受朋友影響比較多。記得那時候幾米、可樂王、萬歲少女等在報紙開始連載專欄或者配圖,也讓我對報紙插畫有一些理想和目標性,如何投稿報紙也成了刺激創作的原因之一。不過,雖然都是搭配文章進行插畫,但我都把它當成自己的東西來創作,所以也會多一些詮釋。

你認為「插畫」的定義是什麼?或者說,怎樣的繪畫作品「不像」 或「不算是」插畫?

這問題好難唷(笑)。我覺得插畫的類別越來越廣,說自己是插畫家,但其實這個名詞在每個人心中都有不一樣的形象。例如幾米和馬來貘就是不同的類型,或者更動漫一點的那也是插畫。我有想過「插畫」這個名詞是不是要再更細部區別,但目前似乎還沒有適當的分法。

而怎樣的繪畫作品「不像」或「不算是」插畫,我想只要有議題或想表達的東西,就可以叫藝術作品或繪畫作品。插畫之所以是插畫,應該是說它只附庸於文字本身,沒有引人想像或思考的空間,或者插畫有時間性和單一性,好像離開附屬的文本力量就會削弱許多。以我自己來說,畫兒童刊物的插畫就絕對是插畫,幫副刊畫的插畫,有一些我就可以稱為繪畫作品,因為離開副刊文本,它仍然有被解讀的空間。

當詮釋空間增長,便能化為自我創作

你說報紙的商業案件,雖然是搭配文章進行,但你都當成自己的畫作。所以那個界線,一開始就抓的很好嗎?什麼時候你會把那當成商業?什麼時候當成自己的作品?或者一開始就是黏合的始終沒變?就是如果以「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來形容,你有一個漸進的狀態嗎?

因為副刊插畫包容性很廣,所以一般來說都可以當作自己的畫作,其中的界線應該就是「不要太明確的表現某物」吧,抓住一個主題,其它就點到為止,就可以加入更多自己的意思。但若是單純的家庭溫馨主題,或者談食物等較明確的主題時,我就會把它當工作,因為這些比較不容易放太多創作想法。兒童插畫對我來說也是工作,因為目前還抓不到一個適合自己的方法。

除了報紙以外的案子,就得看合作的對象屬性,像書展主視覺,包容性也算大,所以還是會把它當成自己的創作來進行。也有畫過年曆插圖,因為有明確的主題,所以就會把它當作工作來看,得和對方仔細確認草圖細節,才不會有雙方認知差異太多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