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是唯一的不變:記一堂為什麼不能按照教案上課的閱讀課?
Photo credit: wong sze yuen/Shutterstock.com

【陳培瑜睡醒活在繪本裡】改變是唯一的不變:記一堂為什麼不能按照教案上課的閱讀課?

花園裡最美的不是花,而是孩子的笑聲……學校裡最重要的不是乖乖坐好一直上課,而是孩子的笑聲……家裡最重要的不是一直問小孩功課寫好了沒,而是孩子的笑聲……

朗讀完王爾德《快樂王子》和《自私的巨人》故事後,書本都還沒闔起來,就有孩子大聲的模仿著王爾德的句子,為學校和家庭生活下了絕妙的註解。說這句話的孩子,他旁邊的同學們對於他的仿作,以捧腹大笑的姿態和格格不停的笑聲回應了他,像是給了他最高的榮譽,他的眼裡盡是得意。

孩子的笑聲讓我想到《橡皮頭蹦太郎》這本無厘頭至極的繪本作品。我於是趕緊擱置原本要跟孩子討論的主題,先忍不住找這本書跟他們分享。故事裡的主角是個「從遠方飛來的小男孩,他的頭是橡皮做的。」也因為如此「蹦太郎到處彈」。他遇見了山、大巨人、半夜在外晃蕩的鬼、大草原上一大群的動物……,直到他累了,就靠在樹上休息,睡著了──故事結束。

孩子們對於突然就結束的故事感到陌生,一直問我:「然後呢?故事就這樣?沒了?」而此時剛才彷作王爾德句子讓同學哈哈大笑的男生則說:「幹嘛一直問?故事就是這樣呀,因為小孩在外面不管怎麼玩都會累,都要回家呀!蹦太郎就是小孩的故事嘛,幹嘛一直問!」他的回答讓我驚訝,也很感謝他為已經快要失去感受力及想像力的同學們做了一個這麼好的註解。

我於是問他:「你也是小孩嗎?」甫升上六年級的他猶豫了一下才回答我:「我還是小孩吧!因為我也還是很愛玩,很不喜歡補習和考試,也不想一直上英文課,我想和蹦太郎還有故事裡在花園玩的小孩一樣,多一點玩的時間,但我知道不行!」

他的回答讓全班同學又起閧了一陣,紛紛成為他的隊友,大叫:「我也不想補習」、「我也不想準備去考英文檢定」、「我不想一直練鋼琴拼音樂班」、「我超級想去爬山」。

雖然這些對話討論內容並不在我原先設定的閱讀課內容裡,但孩子們的回饋既真實又真誠,是該有時間讓他們好好說話。同時也讓他們透過閱讀更多類似的作品,感受不同時代的孩子對於玩耍這些事情的堅持,因為透過玩耍所能體驗和學習的點點滴滴還真不是分數所能衡量的。

於是我又再找出《和甘伯伯去遊河》。故事一開始是這麼說的:

甘伯伯有一條船,他的家就在河邊。
有一天,甘伯伯正要撐船去游河。
兩個小孩子說:「我們跟你去,好不好?」
甘伯伯說:「好,只要你們不吵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