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地鐵
Photo credit: Stuart Monk/Shutterstock.com

一次邂逅就是一篇書評:IG 地下鐵書評,帶你走入紐約客的地鐵閱讀室……

編譯/白之衡

下次你在地鐵或捷運上閱讀,如果有人向你搭訕,問你讀的是什麼書時,別忘了給她一個微笑,展示你手上的書,然後好好跟她聊聊你的讀書心得。

這是一個開在 Instagram(IG) 的「地下鐵書評」(Subway Book Review)背後的主人柯恩(Uli Beutter Cohen)明年要做的事。她要將「地下鐵書評」搬到下一個城市。

出生在德國的柯恩,移居美國已經有 14 年,2013 年她搬到紐約,開始隨機和地鐵乘客聊聊他們手上的書,拍下照片後上傳到 IG。不到兩年時間,這個 IG 帳號已經累積超過 4.5 萬個追蹤者了。

「別問紐約能為你做什麼,問問你能給紐約什麼。」在柯恩決定前往紐約時,朋友給了她這樣的建議。而為了提早適應紐約,不喜歡地鐵的柯恩強迫自己搭乘紐約地鐵 G 線。

地鐵就是個文學小宇宙

「你對紐約人會有這種印象──談天說地、好奇心旺盛,因此我想:『我總不能站在一大群這樣的人面前而都不說話吧。』」但地鐵的經驗震懾了她,她發現紐約的地鐵竟是如此安靜,因為大多數人都在讀書。

「地鐵就是一個文學小宇宙。」她在「地下鐵書評」的主網站如此形容道,「一個車廂中,你可以看到這一切:自費出版小說、即將大紅的書,以及人人鍾愛的經典。」

於是她想出了這個計畫:訪問這些地鐵讀者,了解他們手上的書以及讀者本人的身分。「我收集到越多書評,我就越能了解當紅事件以及讀者的個人故事是如此緊密地反映在他們選擇的書上。」

接受 Bustle 網站的訪問時,她承認選擇地鐵的最大原因是,這個地點讓一切充滿了挑戰與驚喜。「你絕不會知道誰跟你一起搭上地鐵,以及在他們到站之前你有多少時間可以和他們聊;你也有可能得到一句『不要』,然後和這個人並肩困在擁擠的車廂內。」

柯恩每次搭訕必然會問的問題是:「你正在讀什麼?為什麼讀這本?」而得到的答案總是誠懇地讓她驚喜,「你真的能知道這個人的人生、性格,以及他正在思考或面對的事情。我發現這能創造出更棒的(書評)內容,增添書帶給人的神祕感,而這是其他書評不會帶來的。」

紐約地鐵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PROMo Riza

沿著 G 線、F線,最容易捕獲野生書蟲

據她的觀察,年齡是影響採訪意願的最大因素。60 歲以上的讀者通常不太願意透過社群媒體曝光,而 20 到 30 歲的族群「一個心跳就答應了。」她發現,不論男女,閱讀族群當中有許多年輕人;她也發現,讀紙本書的人口比例也在回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