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特派】日本秋天的「讀書週間」運動
文/劉子瑜
芒花開,柿子紅,秋天一到,日本人說是「食慾之秋」、「運動之秋」、「藝術之秋」,也有人說是最適合閱讀的「讀書之秋」。
在這微風吹拂的季節,由日本圖書館協會、全國學校圖書館協議會、日本書籍出版協會、日本雜誌協會、教科書協會、日本出版經銷商協會、日本書店商業組合連合會七個團體共同組成的「讀書推進運動協議會」,將在全國各地展開「讀書週間」運動。
「讀書週間」最初起源於 1924 年,當時是關東大地震的復興期,由於大量的出版物消失,日本圖書館協會發起以鼓勵讀書、普及圖書文化及推薦好書為目的推廣活動,後來才陸續有出版社團體支援加入。但是 1942 年受太平洋戰爭影響,讀書運動受迫於政令而暫停。直到終戰的兩年後,隨處可見戰火遺留的傷痕,日本圖書館協會再度和出版社、經銷商、書店、公共圖書館和文化相關團體合力,下定「以讀書之力創建和平的文化國家」的決意,從 11 月 17 日正式展開第一回為期一週的「讀書週間」運動。
由於活動反響熱烈,大家認為一週的時間太短,於是自翌年第二回開始,改成 10 月 27 日至 11 月 9 日(以國定的 11 月 3 日「文化節」為中心)拉長兩週舉辦。利用此期間展開「讀書世論調查」,對國民閱讀狀況關心;舉辦「青少年讀書感想文全國選拔賽」,確立青少年閱讀習慣等諸多活動,藉此開啓民眾閱讀的契機。現在「讀書週間」已成為日本每年的例行慣例,而日本也成為世界有目共睹國民閱讀普及的國家。並於 2005 年正式公布 10 月 27 日為「文字、活字文化節」。
古代希臘貓頭鷹被視為智慧之神,在日本是才智和幸福的象徵。這隻隱蔽於森林深處,宛如有雙望遠鏡的眼睛,在黑暗中也能看清前方,隨時都在寧靜瞑想的動物,成為了「讀書週間」的長年標誌,意味著從書本中找到超越困境的智慧,邁向幸福之道。
隨著世界資訊的流通逐漸被網路科技取代,新世代離書籍越來越遠,今年第 69 回的「讀書週間」,旨在回到活動的原點,傳遞閱讀的樂趣。設定四大課題如下:
一、全民的閱讀推廣:不單是在書店和圖書館才能取得書本,讓全民在更多的情境下,都有親近書本的機會。
二、針對青少年的閱讀推廣:幫助青少年了解縱使電子媒體再發達,文字閱讀仍是不可或缺的基礎能力,認識選擇合適書籍的重要。
三、閱讀團體的結成促進:目前日本全國共有約 11,400 個團體,促進各團體間互相交流的機會,並給予支援協助。
四、充實家庭、地域、職場上的藏書:豐富讀者親近之地的書庫。配合家庭、地域、職場特色,充實相關書籍。
為達成「讀書週間」的設定目標,無論是日本的官方或民間,舉凡學校、圖書館、書店、報章雜誌、電視台都有別出心裁的企劃活動,推動閱讀不遺餘力,激活了讀書的氣氛。
然而,再怎麼說這都是一種倡導性的宣傳活動,閱讀習慣的培養,還是需要靠自我的意識,每天留給自己一個獨處的時光,日積月累的持續閱讀,找出自己的閱讀品味,才能真正體會到沉浸在文字裡的樂趣吧!如今年「讀書週間」的徵選勝出標語所言──永遠都是讀書的好天氣(いつだって、読書日和)。
資料來源: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Japanexpertern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