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設」「言情」迸出新火花?《那就是直路》的讀後奇想!

文/正好

大概是因為後來迷上歐美影集,我約莫有二十年沒看言情小說了⋯⋯(這樣會暴露年齡嗎)但在七月的羅曼史馬拉松活動中,同事大力推薦了一本言小天后于晴的《就是皇后》。這本書在電子書上讀不出厚度,但卻紮紮實實花了我一整個週末,絲毫不同於以往我對言小「套路固定,可以很快翻完」的刻板印象。讀書的過程中不僅感覺到于晴紮實的筆力與劇情鋪排功力,不遜於書店平台上許多作者,更是數度被搞得淚眼汪汪(我得說我就算看電影也通常是被戰場兄弟情誼感動,愛情故事對我而言很少打到淚腺)

當然,《就是皇后》讀完後,也讓我對同一個架空世界的其他系列作深感興趣,這次讀的《那就是直路》,從書名來看比《就是皇后》更讓人摸不著頭腦,但聽說這兩本書的女主角是姐妹,當然讓我也迅速下手開書來讀了。

有趣的是,《那就是直路》的觀後感與《就是皇后》截然不同!完全不會讓我哭哭啼啼(?),但別有一種「很徐直的趣味」。

《就是皇后》女主角徐達是架空世界中西玄國重要家族徐家三姐妹的二女兒,《那就是直路》則是西玄徐家中大姐徐直的故事。在《就是皇后》中將徐直刻畫成一個只顧埋首研究、不顧他人,在西玄皇家中地位崇高卻性格冷淡的人,然而《那就是直路》裡巧妙地運用了一體兩面、甚至一體多面的人性盲點,在這部徐直為主角的小說中,將「埋首研究、不顧他人、地位崇高卻性格冷淡」這些看似缺點的特質,在不違背既定印象的狀態下,轉化為另一種不致衝突但反倒顯得可愛的反差萌。

另外,《那就是直路》讓我最覺得有趣的一點,是故事中一直出現一個「神秘力量」,這個神秘力量似乎不斷想阻礙徐直對於四國歷史勘誤的研究,先是讓她在研究中發現有矛盾的史料憑空消失,接著是讓徐直得到當代醫學還無法突破的不治之症,更讓唯一可能讓徐直找到治療方式的歷史記載也消失得一乾二淨,故事中還不斷出現「啊,太不小心了,怎麼會讓你發現呢?」「不要知道太多啊⋯⋯」這樣的謎之音(無誤),並且多次強調主角徐直太聰明,聰明到發現了很多「天下人不該知道的事」。

而在故事最後,關乎主角性命與才智能否保住的一場戲裡,素來不算重要的角色「背誦」了一段與他本人設定不合的句子:「如果掩藏得宜,就不會被人發現;如果出了紕漏,卻要找不小心發現的人麻煩,這未免太過霸道,我不認為,對方會如此不講理。」似乎也在暗示著:主角已經發現這個「超越故事與角色以外的力量」究竟是什麼來頭。

我想了想,越讀越覺得,這個故事設定裡有種後設的趣味。

後設是什麼?
後設小說(英語:Metafiction),是一種小說類型,透過自我意識的覺醒,刻意凸顯書中虛構的錯覺。威廉·加斯在1970年〈哲學與小說形式〉一文中首度提出「後設小說」的說法。典型的寫作技巧包括將原先的劇情設定為一件文學作品,隨後揭露故事的「真相」。後設小說透過諷刺和自我反省等手法,引導讀者思考小說與現實之間的關聯,進而有意識、有組織地探討小說本身的虛構性。——摘自維基百科

這種後設的敘事手法並不少見,常見的後設方式有:「故事中的角色創造出另一個故事」、「故事中的角色閱讀另一個故事」,甚至互為表裡,多重層次。《那就是直路》裡那股即使到故事最後也沒說清楚的神秘力量,來無影去無蹤,而且還能做到許多邏輯上人類做不到的事情,那微妙的定位,與其說是鬼神一類,毋寧說更像是超越鬼神的存在——作者。

這麼說吧,假設一個邏輯不太清楚的作家,寫了一整個系列的故事以後,發現其中漏洞百出,結果故事裡的人物有一隻角色設定是「超級聰明的才女」,也就是徐直本人,這個角色開始自發性的整理系列作品中寫過的劇情,卻發現了很多笨蛋作者的bug ,而這個作者惱羞成怒,開始寫另一本作品,意圖在新作品中刪除那些從前寫錯的橋段,甚至最後不惜幹掉這個太聰明的角色,免得她找到太多漏洞⋯⋯

這麼說來,《那就是直路》說不定是于晴寫完了這個架空世界系列作後,突發奇想的後設作品呢!畢竟她自己也說過,徐直的故事一開始並不在原訂寫作計畫中。

這個解讀方式,或許腦補得有點誇張,但我自己覺得還頗為合理,當然我並沒有得到作者本人的證實。不過單是想到「後設」與「言情」這兩個完全光譜兩端的元素混搭在一個故事裡,就覺得超級有趣!

其實後設的手法並不少見,就像人們總是幻想「有一隻無形的大手在撥弄著命運」一般,想像我們存在的現實世界以外還有一個「編劇或作者」,甚至幻想筆下與書中的人物居然能與自己互動,甚至一起冒險⋯⋯關於這樣的種種想像其實都是「後設」。以後設手法著名的作品有:卡爾維諾《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喬斯坦·賈德《蘇菲的世界》,或者德國柯奈莉亞.馮克所著奇幻小說《墨水心》系列裡不只角色創造了故事,角色創造的故事還跑到角色的世界裡搞得世界大亂⋯⋯

這種敘事方式也廣泛並大量的運用在影視節目上,像是大家所熟悉的《楚門的世界》,知名影集《紙牌屋》裡主角會對著鏡頭直接把內心話說出來、甚至是另一個獲得多次艾美獎的影集《摩登家庭》也會在劇情中穿插對角色的訪問片段;就連現代年輕一輩行文中很愛用的括號、刪除線、謎之音⋯⋯也都有著「後設」的意味;更別提近年常見的互動式廣告,都有異曲同工之妙,也經常是讓我眼睛一亮,在眾多選擇裡抓住我注意力的重要元素呢。

最後推薦一部我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到底要講幾次)喜歡的後設電影:《口白人生》,這部獲得當年度全美影評人協會最佳原創劇本大獎的電影,英文片名「Stranger Than Fiction」顯然比中文片名更有點讓人琢磨的興味。而這個故事裡,一個單純老實的查稅員經常在刷牙、走路、趕公車⋯⋯的各種莫名時刻,聽見同一個聲音「敘述著他正在做的動作」,看遍了精神科、神經科⋯⋯醫生後,他發現,自己其實是活在一個「正在寫」的故事裡,而那個老是像電影口白一樣在他耳邊說話的聲音,是這個故事的作者。

而這個作者正在寫的故事結局,是主角很快將死於非命。(登愣~~)

故事設定非常有趣,其他細節我就暫不多說。推薦對後設有興趣的朋友一定要找來看看。

作者、讀者與角色之間的故事,我想是我一輩子都不會膩的題材。畢竟,誰知道哪天我不會遇到自己筆下的角色(這就是我總是不忍讓角色太慘的原因),或者哪天在轉角遇上那個給了我人生過多轉折的編劇呢(被我遇到你就知死了你) (好啦現在還不錯我就不跟你計較以前的事了)(往後也拜託你好好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