凶手易尋,人心難明──《踏雪尋梅》
照片來源:《踏雪尋梅》Youtube 預告影片

【冬陽一直推】凶手易尋,人心難明──《踏血尋梅》

「你什麼都要問個水落石出對不?跟狗咬骨頭一樣死不放口。」
「辦案本來就是這樣。GOYAKOD。」
「你說什麼?」
「GOYAKOD,抬起屁股敲門去。(Get Off Your Ass and Knock On Doors.)」
──勞倫斯‧卜洛克《八百萬種死法》(Eight Million Ways to Die, Lawrence Block)

一部標榜「推理」的作品,不論是神探活躍的古典之作或探究異常心理的現代犯罪,最普遍的特徵在於挖掘線索、解開謎團與揭露真相,創作者們又格外側重於最能撩撥閱聽者情緒、刺激腎上腺素飆升的殺人事件,透過文字、圖像或影音來呈現故事。

我們往往以為這類故事最精采最吸引人的是那語不驚人死不休的離奇情節,例如遭勒斃的年輕女子被硬生生塞進狹小的壁爐排煙通道、風度翩翩學問淵博的心理醫生是嗜食人肉(當然還要搭配悉心精緻的「料理」)的連續殺人魔、殺夫凶器即將在神不知鬼不覺的狀況下被登門造訪的警探消弭殆盡云云。有些故事的確如此,聚焦在恐怖、驚悚、懸疑與出人意表的顛覆逆轉上,展現說故事者氣氛營造和調度的功力;有些故事則不能太過舒適被動地「感受」而已,需要聽故事的人喚醒意識、好奇探問,拿起鋤頭往不知下頭多深的地方是否藏有東西而挖掘──

今年(2015)獲得第五十二屆金馬獎九項提名、抱回最佳男配角獎的電影《踏血尋梅》(Port of Call),就是屬於後者的故事。

2008 年四月底,一名十七歲少女遭殺害肢解、部分遺體混入市場肉鋪販售一事被新聞媒體披露後,引起香港社會一陣譁然。彷彿 1985 年人肉叉燒包案再現(澳門八仙飯店滅門案,市井盛傳凶手殺害飯店老闆一家九口及一名員工後,製成叉燒包在店內銷售,最後因疑犯在獄中自殺身亡暫告落幕,真相未明),港警循線調查出疑似死亡(因找不到屍首與身軀,故做此判定)的失蹤少女王嘉梅,十四歲那年從中國湖南移民到香港依附再婚的母親,由於與繼父不和加上家庭經濟拮据,高三輟學後從事援助交際,在一次性交易時遭丁姓凶嫌殺害遺棄。

在校人稱品學兼優的女孩,為何短短三年內有如此大的轉變?要是當年沒離開湖南來到香港,她的人生是否就不會結束在十七歲?若只是單純因異常性行為導致意外死亡,丁嫌何以痛下殘忍分屍的決定?

連串的喟嘆與疑問成了從社會事件「王嘉梅命案」改編成電影《踏血尋梅》的基礎,不以嗜血八卦的煽腥色角度──那是為了引發好奇又好事的旁觀者局外人產生窺探與消費欲望的手段──來爬梳重述這起刑案,而是回到「人」的觀點去探問、陳述與理解這樁悲劇的始末。

即便調查事實和凶手自白明顯擺在眼前、上級長官不時叮囑該結案送辦了,郭富城飾演的臧警官仍無法輕易放過心底的疑惑與不安。探望被害人遺族時邊喝煲湯邊話家常,只為能多知曉這個再也沒辦法為自己說話的逝者;與凶嫌對話時不但要問出尋屍破案的線索,更要問出閉鎖在內心密室不欲人知的關鍵動機。

這一切,絕非只是生與死、殺人與被殺的簡單二元切分而已,那層疊積累、往返互動如蛛網蠶繭般的複雜難理,必須耐得住性子去敲每一扇門、問每一個人,屏除成見以免故事拼湊成自己要的而非她該有的樣子,才能看見那揮刀斬屍時自臉頰滑落的淚水,明白怎能在課堂上見到鄰座同學揮刀割腕還能不慌張驚恐,以及在離婚妻子面前如孩子般媽媽的哭了起來是從何而來──

此時,你終能看懂了,不光是懂誰殺了誰誰抓了誰誰害誰變成如此這般這種身分上的對號入座,同時懂得了一樁暴力凶殘事件前後的動態變化,尤其在情感面上的衝擊激盪,以及這部電影能受到多個影展青睞與肯定的魅力所在。

《踏血尋梅》肯定不是部看完會心情愉快的電影,卻是讓我大感驚艷、對華語推理片燃起更多期待、願意推各位入坑一看的佳作,別錯過了。

冬陽一直推,咱們邊迎接乍寒還暖(?)的冬季到來,邊繼續推落去~

※專欄內容為作家個人創作,不代表本站立場

理解人心,比理解謎團還難:

  1. 【冬陽一直推】日常的犯罪,犯罪的日常──平凡小鎮颳起的「冰血暴」
  2. 【冬陽一直推】他們掐你揍你,你仍能撐到他們認輸──馬羅,你為什麼可以這麼酷?

作家專欄-冬陽

延伸閱讀:

  1. 暗社工
  2. 馬雅任務
  3. 追捕銅鑼衛門

從《碎夢大道》開始認識精采的華文推理世界!►►

[not_mobile]

[/not_mob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