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lek之真是個顯而易見的圈套】兩岸外交的奇妙大百科
你玩過《奇妙大百科》嗎?這款寓教於樂的遊戲,每關目標不同,比方讓球通過籃框、將物體從 A 處移往 B 處,玩家要組合各式各樣的簡單機械以達成任務。
此遊戲的靈感可能是來自魯布‧戈德堡機械,亦即一連串裝置的連鎖反應,達成(通常)略嫌細瑣的結果。比方說,扯動繫在右手的線,拉動湯匙甩上一塊餅乾,站在翹翹板一端的鸚鵡吃了,另一端的重物落進小桶子裡,一拉打火機上蓋,點燃引線,一枚小火箭發射帶動鐮刀切斷固定擺垂的線,上頭固定著紙巾的擺垂沿拋物線替屁蛋教授擦了嘴巴。完美。
魯布‧戈德堡的漫畫發揚了這套連環作廢功的主題,1960 年代甚至被致敬了一款桌上遊戲《補鼠氣》(Mouse Trap)[1]。人類似乎很難抗拒明顯可見的一動促成一動,最後淹沒在環環相扣的花巧裡。
商周最近出版張瀞文執筆的《蔡英文:從談判桌到總統府》,想想論壇日前刊登書摘。書摘描述 1998 年辜汪會晤事前沙推沒推到的的「狀況題」,即上海博物館館長馬承源拿出兩件鎮館之寶要餒台灣代表團的氣,幕僚暗地焦急,「所幸」兩題都被辜振甫化解。馬先取出王冕的畫,辜侃侃說出其特色;馬又拿出犀牛角杯,辜轉頭跟嚴倬雲說:「我們家那個櫃子裡的犀牛角杯也應該要保養一下了!」[2]
張瀞文記錄蔡英文對這段軼事的感想:「他可以用中國人熟悉的方式,去表達跟他們不一樣的意見,這是談判最高招,已達藝術境界。」資深記者李志德的作品《無岸的旅途》也記述了這次會晤,但更有趣的分析在後面。辜振甫辭世時,汪道涵的唁電寫得像國文課本裡的文人契知,然而根據李志德查對,辜汪兩人可能就只辜汪會談與會晤見過兩次,會晤五天裡還僅相處兩天。如此神交也當佳話吹捧,供後人執奉。不論是「九二共識」或兩岸商談場合(包括馬習會)裡動見觀瞻的象徵運用,在 2008 年馬英九執政後,被李志德所謂「兩岸祭司集團」當成一套神祕符號來操演,就像魯布‧戈德堡機械,實際上要遮掩的是非常態國家以及非常態的國與國關係。
既正當又公共的制度下,兩岸的「和平紅利」不該有不合理的資格限制。然而在國民黨與共產黨的綁標遊戲裡面,「兩岸之間的『國事』轉化為某個由[sic]親人、朋友和政黨集團的『私人事務』,從中把持和併吞相當一部分的『和平紅利』」[3],諸如水果買辦、媒體置入或九二共識的話語權。國共兩黨祭出辜汪「典範」以撐持私營交流的正當依據,這套玩法的確是「中國人熟悉的方式」,不過熟悉未必能接受,之所以接受,仍在於象徵支配。
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