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培瑜睡醒活在繪本裡】孩子和繪本,是大人的老師
晨光時間,到一年級的班上說故事,那天我們讀《我們要去捉狗熊》,跟著故事裡的爸爸和四個孩子一同出發,所有聽故事的小孩先是一起走過野草地,再越過冰涼的河水……。
深怕被熊吃掉的孩子,個個張大了耳朵和眼睛,專心的等待著故事裡狗熊的出現──直到有個孩子(他叫做小紙片)忍不住發問:「為什麼要去做這麼危險的事情?媽媽不是提醒我們要遠離危險嗎?為什麼這個爸爸還要把那麼小的孩子帶出去抓狗熊?」
雖然故事還沒有說完,但是他的問題在我聽起來,像是反映了他自身對於冒險、不確定事物的焦慮!而我若執意先把故事講完再來回答他的問題,肯定會讓他更加沒有安全感,因此我決定闔上書本,先跟小紙片和其他同學聊聊「冒險」這個主題!
在 20 多分鐘的對話裡,「冒險的精神」和「危險的事」對於孩子們來說,幾乎無法找出自已的定義,因此討論時我一直聽到:「我媽媽說**不能做,因為很危險!」、「我爸爸交待我不可以**,因為不安全!」──孩子們所說的內容若是讓他們的爸媽聽到了,一定會很開心,因為孩子們似乎是把爸媽交代的所有「不能做的事情」都記牢了。
一邊聽著孩子的分享,我忍不住把孩子們的話拿來檢視我自已,是不是我也是一位「不可以」媽媽?也或者我有沒有在無形中把孩子往「媽寶」的方向推去?課堂後想了又想,我也才發現,我並不是一位對孩子的冒險探索全然放心的媽媽,甚至有點為他們做了太多事情而不自覺。
那天,我忍不住覺得自已就像《大熊的大船》書裡那些動物朋友們,牠們明明不是造船高手,但是一看到大熊剛造好的船,卻還是忍不住給予建議,一直想要從自已的角度去看大熊的船還需要的東西。像是河狸說:「大船需要一根桅杆」;水獺說:「大船需要頂層甲板,所有的大船都有喔。這樣你就能高高的坐在上面,看著夕陽沉進湖裡,月亮升上湖面。」但加東加西後的大船還是適合大熊的船嗎?
突然,我有了一個教養的難題!《海底 100 層樓的家》,或許可以給我一些思考的方向──沒錯,我只要方向,不要解答。
在這本書裡,100 層樓的動物幾乎在做著不同的事情,而不管是什麼事情,這 10 種動物似乎都樂在其中。因此我相信書裡所畫的生活片段對於永遠有用不完的精力和好奇心的孩子來說,若真能逐一體驗,一定是個很棒的學習歷程。只是真實生活裡若遇到了類似的時刻,我是否真能放心讓孩子去體驗和感受?
原來,我還真是有許多擔憂和過於保護孩子的心情,但似乎被我以愛之名包裝了起來,完全無視於這些行為和思緒對於孩子的傷害,其實是阻礙了他們的成長。《三隻山羊 嘎啦嘎啦》裡的山羊,明知道要走到那片翠美的草地必得經過大妖怪藏身的木橋,卻仍甘冒可能被大妖怪吃掉的風險而走過木橋──雖然我從沒和孩子討論這個故事的延伸內容,都只是講完故事就闔上書本。但是此刻這本書成為檢視我自已的工具,因此我決定誠實的回答我自已:我一定會想要告訴山羊(孩子),大妖怪(危險)就在眼前,你為什麼一定還要去那片草地呢?
事實上,我從小就是一個懂得趨吉避凶的孩子,因此面對如此險而易見的困難,我當然不想靠近!於是,我的孩子對於「冒險感」的探索,就算曾經有過,可能也在無形中被我影響,而漸漸失去了。
《飛啊!蝗蟲》裡的蝗蟲也是個冒險好動的個體,但是草叢外的大蟲每天都準備要吃掉牠。有一天蝗蟲下定決心,不想再過緊張的日子,牠決定離開草叢的保護,奮力一跳衝上了天……如此勇敢的蝗蟲,牠的結果是?
感謝小紙片的提問,讓我察覺了我自已雖然讓孩子在思想上有極大的空間去練習和發揮,但是在身體與外界的接觸上,卻從來不帶他們去「捉狗熊」、甚至在他們「造船」完成後也想給予建議、至於「海底的100種活動」也經驗不多,更別說讓他們去走一段底下「有大妖怪的木橋」──但其實這應該才是生命的姿態吧!也就是說,讓孩子用力的透過身體行動和實踐去認識世界、他人和自已。
孩子和繪本,又再次成為了我的老師!
教孩子的時候,孩子也在教你~
延伸閱讀:
- 《我們要去捉狗熊》/上誼
- 《大熊的大船》/東方
- 《海底 100 層樓的家》/小魯
- 《三隻山羊 嘎啦嘎啦》/遠流
- 《飛啊!蝗蟲》/青林
張開《繪本之眼》,世界完全不同!►►
[not_mobile]
[/not_mob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