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郝明義:不能相信換個總統就能解決問題──記《如果台灣的四周是海洋》演講
文/林宣瑋
2014 年三一八學運讓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重新思考台灣的未來,也促使他提早完成《如果台灣的四周是海洋》一書。這段時間以來,腦中自己不斷反省、思考的,就是這些列不完的大哉問:到底當前台灣面對的是什麼挑戰?而我們應該有怎樣的政府?當政府失能時,又要如何改善?為何服貿議題會引起社會恐懼?全球競爭、對岸崛起的時代中,台灣應如何發展?
在「如果台灣的四周是海洋」演講中,郝明義指出,所有的問題都是「過去的思維」所造成的,也因此,要真正解決問題,就不能再用過去的思維。
他舉例:當今政府的思維是拼經濟,但是拼經濟,最後卻總是拼到房地產的頭上,這樣不僅無法解決問題,反而又製造問題。
郝明義如此區分台灣社會對立的兩種態度以及新舊價值:
政治(威權/密室):開放/透明
經濟(工業/生產線):網路/個人
環境(產能/配合):環保/健康
教育(標準/不出錯):自由/探索
兩岸(中國記憶):台灣主體性
要創造更多新思維,才能改造社會
從他的角度觀察,當今台灣社會充斥著各種問題,不僅許多問題都來到臨界點,世代之間(以30歲為界線)也出現價值斷裂的鴻溝,除了價值觀的衝突之外,更有分配不公的問題。許多上一代行得通的方法,在下一代已經不可行,這也是年輕人高喊創新、改革的重要原因。
舉例來說,過去臺灣一切皆向「拼經濟」靠攏,長期漠視環境污染所付出的代價。但現在,環保、健康的概念日益抬頭,也逐臺灣漸影響人們對「發展」的價值觀認定。他認為,這些轉變就是希望;唯有試圖創造更多新的思維觀,才能改造社會。
郝明義也以自身參與政府事務的經驗指出,當時他在 2008 年時接下國策顧問,原本是想藉一己之力,提供政策建議,但後來卻發現「完全發揮不了力量」,他更直指「政府內部的問題大於曾經以為的」!
「不能相信換個總統就能解決問題。」他強調,將改革的希望完全投注在政治人物身上,已是過去的思考方式;今日的臺灣相當自由,接觸政治也不再是禁忌,更應該要鼓勵民眾參與政治,進一步改造社會。
臺灣需要的是多方平衡的發展,而不是一味往中國靠攏
郝明義也談起他對服貿議題的關注。他表示,自己原先的焦點也只關注出版產業,想要找出應對方案。自 2013 年六月份開始,出版界陸續辦了幾場公聽會與報告,他越深入研究,越認為當中兩岸談判並不對等,必須重新審視。
隨後,他則是與臺大經濟系鄭秀玲教授合作,在短短兩個月內,完成了完整的服貿報告(可參考《服貿自救寶典》)、舉辦多場公聽會。這也是後續三一八學運的導火線之一。
「我是最早赴陸發展的一批人,也下定決心,一定要去。」郝明義進一步說明自己的立場,早在 1989 年他就去北京發展,那時也建立很好的市場關係;但同一年,他也去了法蘭克福國際書展。因此,他認為關鍵是,臺灣不能再一味強調陸地思維,完全只講求中國大陸的市場,而應該同步向中國大陸、東北亞、東南亞、歐美發展,維持各方平衡,不能偏一。
臺灣需要面對海洋動盪不安的勇氣與智慧
此外,郝明義也相當感嘆,臺灣人對海岸的陌生程度實在不可思議,舉例來說,臺灣人怎麼會對「海岸線上升」不當一回事?
他表示自己在韓國釜山出生,釜山最貴的地方就是靠海處,可以悠哉地喝咖啡、欣賞海景。臺灣的海景也很漂亮,但卻少有地方「面向海洋喝咖啡」,房子背海而建,海岸線滿是電線桿。臺灣海岸的魚群數量也逐漸減少,現今漁獲量是以前的五分之一,遠不如昔。面對這一串變遷,我們「需要有面對海洋動盪不定的勇氣和智慧。」
「我們也需要海洋的包容。」適時將一些立場性的堅持暫且拋下,臺灣才會有空間繼續前進。
他進一步解釋,若臺灣政治繼續被統獨、藍綠等議題綁架,許多政客只要將這些傳統問題搬出來,大眾就可以包容他在政治上的無能,就會獲得選民的支持,倘若這樣,我們永遠無法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