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子書也是破壞式創新──最初廉價品質差;一旦達到「夠好」,就會引爆市場
文/鎌田純子
本文授權自 Voyager
有搜尋功能的書
人們會閱讀電子書嗎?怎樣的形式和模樣,才能讓讀者願意閱讀呢?什麼主題或內容最適合電子書? 我們 VOYAGER 從 1992 年創立開始,便一直在追尋這些問題的答案,並且確信大眾會「閱讀」電子書。只是當年既沒有智慧型手機、也沒有平板電腦,十幾、二十年前要讀電子書的話,非得打開個人電腦不可,現實就是這麼殘酷。
初期的電子書經常被拿來和紙本書做比較,因此經常聽見不堪入耳的評語,例如:紙本書能翻頁、能在喜歡的地方畫線、還可以註記;電子書做不到這些,還需要特殊的機器才能看:此外,螢幕像素的密度低,看起來好廉價。確實,我也認為當時的電子書充滿缺點,但仍有可取之處:一張不到 20 公克的 CD 光碟可以容納 100 本文庫本的內容,還可以在裡頭搜尋。
於是我試著回想,在那個只有少數 IT 技術人員才能使用網路的年代,當時大家是怎麼買書的呢?在通勤、通學途中的書店裡隨興買個幾本;或是拿著報紙的廣告截角到附近的書店訂書,10 天後書才到貨,大概是這樣的狀況。現在又如何呢?書店數量大幅減少,僅剩 1999 年時的 62%[1]。但這代表買書變得更不方便了嗎?不,現在只要想買書,在網路書店訂購當天就能拿到,二手書也能夠這樣買到,就連圖書館的館藏狀況,也能透過網路查詢。從書被放上網路那一刻起,就有機會透過各種方式取得。有了網路之後,我們買書和讀書的型態已然改變。
全世界都在使用網際網路,進行各種資訊的交流,網路之於現代社會,已如水和空氣般不可或缺。尤其取得資訊的簡易與便利性,儼然超越以往,在日常生活中,只要一有想知道的事情就會立刻上網查詢,然而一旦習慣了這樣令人無法招架的恩惠,便很難再轉而使用其他的方式。
數位時代的破壞式創新
舉例來說,想一想新聞的狀況吧。比起報紙、電視或廣播,藉由網路傳播的新聞逐漸增加。
2014 年 3 月,美國大型報社紐約時報,有一份名為「Innovation(創新)」公司內部報告外洩,在網路上流傳,內容寫的是唯有公司和記者雙方都勇於改變,紐約時報才有可能繼續生存下來。讀者透過推播至社群網站和智慧型手機的新聞取得最新消息,儘管紐約時報能夠提供優質報導,讀者數量卻仍遠不及新興媒體。該報告指出,就是這些易於接觸的媒體持續搶走了讀者。
報告中以數位相機為例,說明了 disruption──「破壞式創新」這樣的機制如何產生影響,在此譯成中文與大家分享。
「破壞式創新者」推出新商品時,最初看起來並沒有威脅性,他們的產品看來廉價,品質也差──至少一開始是如此。(略)假以時日,「破壞式創新者」大多會利用新的科技來提升自己產品的品質,當產品對於大部份消費者而言已是「夠好」的狀態時,便會成為市場的引爆點。


資料來源:紐約時報社內報告「 創新(Innovation)」
以數位相機來說,對大部份顧客而言品質「夠好」,大概就是能拍攝出足以完美印出明信片大小照片的水準。最早的商品和玩具沒有兩樣,光是要印出名片大小就相當勉強,更別提要用那樣的東西替自己珍貴的回憶拍照留念。然而,當商品幾經改良,直到可以印出明信片大小的這一刻,便成了數位相機市場的「引爆點」。數位相機除了可以在拍攝時立刻確認拍出的效果,還能在家自己列印,真的非常方便。
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電子書產業。隨著裝有高密度螢幕的智慧型手機普及,成為令人愛不釋手的行動載具後,人們便能 24 小時隨時連線瀏覽網路書店。此外,電子書格式也朝國際標準化邁進,除了歐美的語言,日文和中文也能以 EPUB 格式製作了。
例如,直排書的書本,也開始能夠以右翻的方式進行閱讀;而橫書內容則相反,可以左翻閱讀。也就是說,有了 EPUB 格式之後,就連日本的漫畫都能貫徹最初的版型設計概念,在電子書的頁面上也能數位版依序正確地顯示內容。
以前我們說電子書劣於紙本書,是無可奈何的事實;但重新檢視現況,會發現時代已經大不同,許多技術上的缺失都能迎刃而解。對讀者而言,電子書早已達到「夠好」的狀態了。
書本是資訊與知識的套裝組合
電子書之於作家又如何?先列出幾個電子書對作家而言的好處。
- 可以進行個人出版
- 沒有庫存風險
- 用個人電腦就能製作
還有其他優點,這些在在顯示出電子書作為媒體在高流通性、低花費、製作方式簡易等優異特色。
現在,VOYAGER 所關注的是書本最初的功能。書本是資訊與知識的套裝組合,人們依此方式留下自己想訴說的主題,而這個套裝組合中,一字一句都被賦予了想傳達給讀者的訊息。然而如何包裝呈現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與發表在網頁或部落格的文章有很大的不同。寫下想傳達給讀者的東西,將內容重整後打包組裝成為書,若還要反覆修改書寫,為了壓低費用,電子書就相當合適。若有文字無法呈現的內容,還可以嵌入網路上的圖片、影像連結,甚至是網頁都能一併納入內容。
個人在寫書的時候,最困難的是如何判斷作品已達到能夠出版的狀態。若是商業出版,只要完成草稿,編輯說OK就可以了。但個人出版的話又該怎麼辦呢?
簡單用一句話說,就是下定決心展現成果罷了。只要抱著一定要讓作品問世的心態寫作,向讀者訴說意旨的強烈心情便會自然湧現。儘管文章的表達方式非常重要,但唯有統整集結成書之後,才開始擁有讀者,畢竟,願意閱讀草稿的只有編輯而已。
製作書的時候,還有一件事情非常重要,就是要注意著作權的問題。例如,引用的時候一定要明確註記出處,若在書寫時不特別留意,沒有將引文與自己寫的內容做區隔,也是犯規的行為。2015 年日本修訂了著作權法之後,制定出電子出版權的相關規範;另外,TPP(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的協商中,著作權保護期間的延長問題也浮上檯面。
在這樣的環境下,便有適合創作者閱讀的著作權入門書因而出版,內容深入淺出,讓不太熟悉法律的人也能看懂,例如《專為想透徹了解著作權的人而寫──創作者須知的權利與法律(クリエイターが知っておくべき権利や法律を教わってきました。著作権のことをきちんと知りたい人のための本)》(著/鷹野凌、監修/福井健策、發行/impress)或《18歲的著作權入門》(著/福井健策、發行/筑摩書房)若有電子版,不妨挑一本來讀讀看。
只要5分鐘就能把 Word檔變成電子書的「Romancer」
1996 年,日本的出版營業額達到頂峰,比現在多出五成,超過 2 兆 6 千億日圓。現在,談到市場規模與書店數量萎縮的情形,若以出版社的角度來看,就會說「還是以前好」。
紙本書的製作,從將原稿印刷、裝訂、在工廠量產、透過經銷商才流通到書店,工程浩大,需要專業的經驗和組織架構才能完成,還得花上數十萬日圓以上的費用,這並非個人能夠完成的工作。然而製作電子書不需要這麼費工夫,全程都能在個人電腦上做好,也只需要少許的花費便能集結成書。如果想出版的是紙本書,就很難不依賴出版社了。
電子書,標榜的就是個人可以完成出版。只要利用 Amazon 的 Kindle Direct Publishing 或是 Apple 的 iBooks,就能將作品販賣到世界各地。然而上述的這些電子書店,都統一要求使用 EPUB 格式的檔案。而等到決定要出一本電子書時,大家可能又會因為不知道如何製作 EPUB 檔案而感到躊躇。
因此,Voyager開發了製作電子書的網頁服務,稱為 Romancer。在這裡,就可以將 Word 檔轉製成 EPUB 檔案。只要
① 準備好原稿檔案
② 將檔案上傳
③ 按下轉檔按鈕
這三個步驟即可。
您也可以在 Romancer 發表您的電子書,只要利用電子郵件或自己的部落格、Twitter、Facebook 等,告訴大家電子書的網址就完成了。只要點進網址,就能打開那本書來閱讀。
這個機制使用了我們於 2011 年開發的「BinB」電子書系統。BinB,即為 Books in Browsers 的第一個字母。這是一個用網頁瀏覽器閱讀電子書的系統,不需要下載任何專屬的閱讀應用程式。
新的出版社群
現在,人們不僅開始閱讀電子書,更有一些作家建構了自己作品的數位全集資料庫,像池澤夏樹的「impala e-books」,在第一階段就進行了 40 多本作品的數位化。池澤先生於 2014 年開始這項企畫時,曾表示「電子版如天使一般輕盈地在紙本書沉重的軀殼上空飛舞,這可不也是美好的光景?而讀者擁有選擇的自由」[2]。2015年,片岡義男也建立了自己的數位全集資料庫。
「impala e-books」的出現,意味著作家自己透過網路與讀者串連的環境已然成形,新的出版社群就此成立。
以前,我孫子武丸與井上夢人等作家曾攜手合作,設立了網站 e-NOVELS,目的是為了建構能編輯彼此作品的平台,並以作者個人的身分發表小說互相交流。後來雖然 e-NOVELS 這個網站結束了,不過志同道合的人集結在網際網路,致力於打造發表創作的空間,早已不是新鮮事。
就網路上的文學社群而言,歷史最悠久的就是青空文庫,這個網站於 1997 年,在已故的富田倫生等人登高一呼之下誕生。著作權保護期間結束的作品,由志工將內文輸入、校對,進而發表在網路上讓大家可以免費使用。早期只有中島敦的《山月記》、二葉亭四迷的《我主張言文一致的由來》、森鷗外的《高瀨舟》、與謝野晶子的《亂髮》(明治 34 年版與昭和8年版)五部,邁入第18年時已累積超過了13,000部作品。
最近還有翻譯家青山南於 2011 年發表的戶山翻譯農場,是由早稻田大學的大學生與研究生合力翻譯美國短篇小說家歐‧亨利的所有著作,並發表於該網站。這些內容詳細解讀了二十世紀初期紐約的時代背景,進一步追求著更深入的翻譯表現。他們所做的事情得到筑摩書房編輯的青睞,經過青山南的監修,於 2015 年 5 月以文庫版的形式出版了《歐‧亨利紐約小說集》。
留給明天
電子書並非為了對抗紙本書而生。20 年前做不到的事情,今天已經可以實現;未來的 20 年之後,人工智慧發達,人們或許不須執行搜尋功能,只要腦中動念就能達到目的。那樣的未來,背後肯定有高度的科技支撐。
其實書的根本,就是人們絞盡腦汁留下的一字一句。現在大部分的電子書,都是由紙本書進行電子化之後的產物,因此經常被嘲笑為「Print under glass(玻璃底下的印刷品)」。儘管如此,只要是電子書,就可以搜尋。
因為經濟考量無法出版紙本,這樣的課題若能由電子書來解決,那便是最有魅力的優點了。人們需要資訊,便會動手搜尋,而搜尋結果的其中之一,便是我們的電子書。儘管現在仍有 DRM 等阻力,以搜尋來說還稱不上是理想的環境,但相信時間可以解決這樣的困境。
ETERNITY:永續性
BORDERLESS:國際性
OPEN:開放性
ORIGINALITY:原創性
KNOWLEDGE:知識/情報
SOCIAL:社交性
秉持著電子書的這幾項特性,我們會繼續思索,並努力執行電子書能夠完成的事。
註釋
- 資料來源:日本著者販促センター↩
- http://www.impala.jp/e-books/about.html↩
鎌田純子(Kamata Junko)
1957年生,任職於Pioneer LDC,從事LD市場引進與多媒體作品企劃之後,於1992年參與了Voyager公司成立。爾後負責光碟內容、網站製作規劃、電子出版相關工具製作銷售等工作。2013年10月起擔任董事長。
延伸閱讀:更多電子書與紙書的對話
- 與其說紙本書的對手是電子書,不如說是這出版產業與數位娛樂產業的全面對抗!
- 通勤時寫稿、跟著應用程式學習,《基因設計師》藤井太洋從工程師變身作家……
- 「發展數位,因為我要接觸全世界!」《名偵探柯南》出版社青文集團總經理談傳統與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