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社會容不下銅鑼灣書店,但我們還有公共冊所。」

【怎麼拼出一個展?】「有個社會容不下銅鑼灣書店,但我們還有公共冊所。」

文/犁客

「出版自由,是相當具有古典意義的言論自由。」楊緬因說。

2016 年臺北國際書展開幕當天,臺北市裡還有另一個書展同時開幕;這兩個書展同樣有六天展期、同樣每天都有不同的講座活動,但展出場地大小各異,參展品項也截然不同。

這個書展,是「台灣勞工陣線協會」和「公共冊所」合辦、在公共冊所展出的「2016 公民書展」;參展書籍,全是 NGO 團體的出版品。

楊緬因是公共冊所的「所長」,他和台灣勞工陣線協會的孫友聯都提到,NGO 團體沒什麼經費做出版品的宣傳,也很難有辦法承租國際書展的展場攤位,而公共冊所的主力販售書籍及自家的出版品,都與社會運動及公民團體推行的議題有關,在這個地方舉辦公民書展,十分合適。

「圖博之友會」的會長周美里,認為公民書展與國際書展同時舉辦,很有意義。「書是傳播想法的重要工具,」周美里表示,「以圖博之友會這樣從未募款的 NGO 而言,出版及銷售書籍不但是筆收入,可以協助活動的支出,也是與國內大眾溝通、介紹圖博狀況的重要管道。」

「這裡雖然地方小,但是志氣大;」華人民主書院董事顧忠華教授說,「因為 NGO 組織倡議的,都是和全世界有關的議題。」顧忠華認為,公共冊所的「公共」二字十分重要,因為所謂的「社會主流」就是「多元意見的匯集」,是彼此尊重包容,而非相互排擠、強力壓抑。

事實上,2016 農曆大年初二在香港發生,被官方稱為「旺角騷亂」的「魚蛋革命」,就是長期壓抑的力量浮上檯面的實例。

「每年七月香港會有很盛大的香港書展;」前幾年在香港居住的作家張鐵志表示,「雖然大家都笑說香港人好像只在那個時候買書讀書,但香港人其實很羨慕臺灣包括獨立出版及獨立書店在內的多元出版環境。而這次的公民書展,想必會讓香港朋友更羨慕了吧。」

社會運動其實涉及社會改造,並不是只在街頭抗爭,而是在各個層面以不同方式進行。這幾年臺灣社會對於各種議題的關心、討論,以及產生對應行動的次數漸多,年齡層也漸廣,雖然許多討論及想法還不算成熟,卻的確朝著更民主、更在意人權、更包容多元的方向推進──而這一切,長期推動各項議題、並且出版相關著作的 NGO 團體功不可沒。

孫友聯笑道,「我們的《崩世代》前幾年得金鼎獎,我就對當時的文化部長說:我們不止會抗議,我們還會寫書;我們不止會寫書,我們還能得獎!」

2015 年底香港銅鑼灣書店相關人員被中國當局一一祕密拘捕一事,讓人憂心,也讓人氣憤。2016 公民書展,就在主要參展團體代表齊呼「聲援銅鑼灣書店」喊聲下正式開始;對照中國對於民主及人權的蔑視,能夠出現「公民書展」的臺灣更顯重要及珍貴。

「有個社會容不下銅鑼灣書店,但我們還有公共冊所。」楊緬因說。

►►2016 公民書展相關訊息

關於銅鑼灣書店,你該知道的事:

  1. 台灣出版自由陣線莊瑞琳:銅鑼灣書店事件讓人有回到上世紀的錯覺
  2. 台灣出版自由陣線發表聲明:抗議香港銅鑼灣書店連續「失蹤」事件

【怎麼拼出一個展?】

延伸閱讀:

覺醒吧!《公民不冷血》►►

[not_mobile]

[/not_mob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