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造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故事──專訪《陸上怪獸警報》、《蔣公會吃人?》作者唐澄暐
文/犁客
「小時候最重要的,」唐澄暐說,「就是看書和錄影帶了。」
寫出《超復刻!怪獸點名簿》、《陸上怪獸警報》,替《一本書讀懂哥吉拉:解開跨越半世紀的怪獸之謎》寫導讀的唐澄暐,當然是個怪獸迷,在《陸上怪獸警報》的後記當中,他也提到上個世紀八、九零年代經有線頻道及錄影帶出租店觀賞日本怪獸特攝電影對他的影響。但事實上,唐澄暐對於各種超自然故事的興趣,也來自他年幼時的閱讀經驗。
「那個時候書店很多,我家及上下學經過的地區當中有金石堂、今日書局,像鴻源百貨甚至有一整樓都是書店;那個年代還會有些書商透過關係直接到學校裡擺攤賣書。」唐澄暐回憶著,「那時候大人覺得我是去看科學類的書,我也的確在看科學類的書,但那些叢書到了後面幾本,有時就會開始出現超自然的東西。」
科學叢書裡的怪奇百科
當時很多人並沒有對超自然現象嗤之以鼻或視之為「偽科學」,而是將它們當成「科學未解之謎」,這類書籍自然也就被歸為「科學類」。「那時大山、世一等好幾家出版社都會出版記載各種傳說古文明、超自然現象、未知生物等等半真半假紀錄的書;」唐澄暐笑道,「雖然在科學類的書區,但真正吸引我的其實是成套的怪奇百科。」
各家書店的「科學書」及校內書攤供給唐澄暐大量養分,但要一直到新世紀開始,唐澄暐才開始摸索創作。「有幾個因素讓我開始思考創作的事情:一個是我回學校旁聽一門和出版相關的課,內容從寫作開始講到最後出版,我在那堂課裡把小時候對怪獸的回憶寫下來,老師認為稍加修飾就有機會出版;」唐澄暐表示,「另一個則是我看了美國圖像小說《Watchmen》的介紹,這部作品談論超級英雄在現實裡受到種種限制、被外在環境如何擺布、如何對應,很有啟發。再者是唸研究所時要拍關於電影發展的紀錄片,在拍片過程中,我開始產生一些關於故事的想法。」
從長篇到短篇的嘗試
唐澄暐在 2013 年將邊拍邊整理的想法寫成一個長篇故事,在情節裡放進很多超自然現象、古文明遺蹟,以及一隻大怪獸。「初次嘗試,什麼想放進去,所以變成一個有點亂的故事;」唐澄暐坦承,「後來開始在『逗點文創結社』的網站專欄裡寫怪獸短篇,才慢慢累積成《陸上怪獸警報》這本短篇集。」
未付梓長篇當中的古文明素材、自己閱讀過的各式神話、日本怪獸電影當中的情節,以及埋伏在成長過程當中的陰影,全都成為讓《陸上怪獸警報》各個故事萌芽的土壤,一些日常的小小懷念,都可能為創作提供靈感,「從前為了看怪獸錄影帶,我還會自己做剪接──當然沒有專業設備啦,就是用兩臺錄影機,一臺播一臺錄,把我不要的部分跳掉;」唐澄暐笑著比劃,「我很懷念用按鍵控制的那種過程,總會想到:未來的機器到底還會不會有按鍵呢?於是就寫了〈控制艙〉。」
相較於這些故事,《陸上怪獸警報》當中最出名的〈蔣公銅像反攻全台〉,其實是比較後期的作品。「這篇和〈出擊!Z 狙擊隊〉的類型比較不一樣,原來不在『怪獸』的這個主題當中,後來才決定收進來。」唐澄暐解釋。當時他並不知道,最後才決定收入書中的〈蔣公銅像反攻全台〉,會是第一篇獲得跨界改編機會的作品。
漫畫改編與未來計劃
〈蔣公銅像反攻全台〉經過漫畫家活人拳的改編,變成漫畫《蔣公會吃人?》,書中除了漫畫、原著短篇之外,還有包括朱宥勳、難攻博士在內的創作者及評論者,從不同角度提供這個文本的分析與觀察。「在改編的時候我並沒有提出什麼意見,讓活人拳根據漫畫適合的敘事方式去改編,」唐澄暐表示,「看到自己的文字變成漫畫,非常過癮!」
在蘊釀長篇、創作短篇的那段日子裡,唐澄暐的心裡是有些憤怒的,「很多怪獸電影在拍的時候真的沒有想太多,是我們回頭看的時候才顯出意義;但是感覺除了自己之外沒有其他人喜歡怪獸的時候,我會想要反彈、利用自己的作品賦予很多意義。」唐澄暐道,「不過寫完《陸上怪獸警報》之後,我覺得自己沒那麼憤怒了;因為先前煩惱的、在乎的,在這些故事裡都暫時找到了出口或寄託。我要做的不是說服他們『怪獸很有趣』,而是應該從不同層面發想,創造一個讓他們意想不到的故事──這件事在《陸上怪獸警報》裡證明了一部分。」
把自己的回憶以及對社會的觀察,與自己喜好、純熟的題材編織成故事,唐澄暐表示,他未來希望看到更多臺灣的創作者熱愛某個領域,也專精於創作該領域的相關題材。唐澄暐接下來仍有創作長篇的計劃,也仍然打算聚焦在超自然及怪獸題材上頭。「關於怪獸,我還有很多可以寫的,」唐澄暐微笑,「這題材我累積超過十年了耶。」
超自然就在我們往外跨一步的地方:
延伸閱讀:
[not_mobile]
[/not_mob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