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小說獨有的文學體裁萌芽之地──平路 × 既晴 × 游善鈞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Brickset

本土小說獨有的文學體裁萌芽之地──平路 × 既晴 × 游善鈞

本文經【作家生活誌】同意後摘錄轉載,全文請至此閱讀

2016 年臺北國際書展活動期間,秀威資訊與聯經出版社聯合舉辦「文學跨界相對論:預言純文學與推理小說的未來式」講座,邀請《神的載體》作者游善鈞、《黑水》作者平路,以及同時身兼作家與評論雙重身分的既晴,一同討論純文學與推理小說的種種可能。

從純文學創作《骨肉》跨到類型小說《神的載體》,游善鈞說自己和推理小說很早就結緣了:小時候他不愛看國語日報,家裡就買了一套東方出版社的「亞森‧羅蘋」系列;接著他國小時在學校的巡迴書展發現「福爾摩斯」系列,開始閱讀經典的《四簽名》跟《血字的研究》。游善鈞覺得「福爾摩斯」系刭與「亞森‧羅蘋」系列相較,多了一分真實感,因為華生會用代表平凡人的角度,對福爾摩斯的行為做出反襯或提醒。游善鈞認為,就像《偵探伽利略》裡的湯川學遇到小孩會起蕁麻疹,或《名偵探柯南》裡的江戶川柯南有些音癡,都是類似的創作技巧,他後來也在自己的作品裡這麼做:塑造一個不完美的角色,藉以製造觀眾的同理心。

游善鈞說,「推理小說,其實是門檻很高的創作文類;通常解謎會比較簡單,設計謎題相對困難很多,也因此一直沒有去嘗試。」直到得知第四屆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可能是最後一屆,才硬著頭皮逼自己寫出《神的載體》參賽;為了符合獎項對新本格的定義,這篇小說帶了點科幻色彩。

既晴表示自己習慣追本溯源。科幻作家艾西莫夫也寫推理小說,譬如「黑寡婦俱樂部」系列小說的架構是一群學者去餐廳吃飯聊案件,最後案件會被一旁的服務生破解,這是一種「安樂椅神探」類型;後來艾西莫夫把解謎與科幻結合,成了科幻推理。艾西莫夫的初衷是探討科幻、科學、科技到底對人類社會造成什麼影響,謎團或謀殺只是社會機制以及處境下必然發生的案件,所以科幻推理一開始是帶有社會色彩的。

本土小說獨有的文學體裁萌芽之地──平路 × 既晴 × 游善鈞

科幻推理傳到日本後,變得有點不一樣。相對於其他國家,日本比較重視本格派推理,是故科幻裡的虛構世界跟本格派開始連結。既晴表示很高興看到《神的載體》回歸艾希莫夫最早的出發點,「用科技科學的發展,探討人類社會發生的情況。也就是說,善鈞沒有承襲日本小說對科幻推理的結合,而是轉型、追本溯源去看艾希莫夫在談科技科學對人類社會的影響。」

純文學結合社會事件的推理作品

「哪種題材最能夠如實折射出社會的全貌?對我來說,這比較重要。」平路表示,「如媽媽嘴事件發生兩個禮拜便宣布破案,兇手又那麼像壞女人,當時的輿論則多提到是是否直接判處死刑?等等這類討論……。為什麼她會犯案?為什麼她會殺人?為什麼會忍心下手?這些行為背後的動機是什麼?對我這樣的小說作者看來,那才是最有意義的。」對小說創作者來講,社會案件其中必然有展延的可能,《黑水》便是這樣的嘗試。

儘管言談中不斷期許、督促,希望能夠落實文學與真實間的關懷,然而三位作家也不諱言對於自身感知的局限;在書寫的繁複中,他們大力剪裁、置入內心深處後重新建構的過程,往往更加惶惑不安,難免會冒險放任內容超載,逼迫讀者接受閱讀的挑戰。

針對主持人提問與書迷的追問,三位作者最後分別提出自己對純文學與推理小說的看法。

平路在寫《黑水》時刻意放入了推理元素,近年屢獲台灣純文學獎項的游善鈞則認為,儘管書寫形式不同,但推理當中要嚴肅思考的議題及情感強度,皆不下於純文學。而既晴認為跨界書寫不但能讓體裁更加豐富多元,也讓文學的未來出現更多可能──或許,台灣本土小說獨有的文學體裁,將會如此出垷。

※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關於他們,和他們的作品

  1. 用一本小說張開多元思考的角度,那怕只有一點點也值得──專訪《黑水》作者平路
  2. 宛如包裹在華麗肢體動作裡的雙人舞步──專訪《骨肉》作者游善鈞

延伸閱讀:

  1. 黑水
  2. 神的載體

[not_mobile]

[/not_mob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