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光磊灰鷹巢城】科幻小說全面崛起

原刊載於譚光磊Facebook,已獲授權轉載

科幻小說在台灣向來是票房毒藥,屬於一種「可以做,但不能說」的事情。出版社若要出科幻小說,除非是(講來講去就那幾個的)經典大師,否則通常會盡量避開提到「科幻」二字,絞盡腦汁包裝成主流文學,或者朝「科技驚悚/推理」的方向去做。例如 2007 年最成功的《群》和《時間迴旋》。前者主打「大海殺人」,後者主打「得獎作家」、「史蒂芬金推薦」和「末日前夕的愛情故事」。有趣的是,陳宗琛在翻譯《時間迴旋》的時候,用愛情小說的方式去處理譯文,而當年還在博客來當 PM 的臥斧,則也在下標的時候特別去強調這個故事的愛情成分,結果顯然非常成功。

近幾個月來,科幻小說的出版量激增。單是過去三個月,就有《火星任務》(三采)、《致命演化》(木馬)、《松林異境》(臉譜)、《剩餘者》/《我會回來找你》(麥田),甚至是譯自日文的《和諧》(繆思)和《屍者的帝國》(獨步),當然更別提這次座談主打的三本新書《星移記》(鸚鵡螺)、《北方大道》(奇幻基地)和《紅星革命:崛起》(讀癮)。而且這還不包括《飢餓遊戲》走紅以後的一票青少年反烏托邦小說(YA dystopian)如《起點人》(皇冠)、《傳奇》(尖端)、《永無天日》(大塊),以及今年會有電影加持的《分歧者》(高寶)、《移動迷宮》(三采)和《記憶傳承人》(東方)。如此「遍地開花」的出版現象,應該並非有意為之,畢竟從出版社買版權到翻譯出版,起碼要一兩年的時間,當初誰也不會想到 2014 年的現在,科幻會如此蔚為風潮,有這麼明顯的「集市效應」。

這或許有兩個因素。第一,拜《飢餓遊戲》暢銷之賜,讓「科幻」從大部分讀者心目中「冷冰冰」、「只有理工科男生愛看」、「很硬很多科學術語」的刻板印象,變成「其實這也很好看」,更因為凱妮絲和兩位男角的三角戀,吸引了大量的年輕女性讀者,而她們正是小說購買和閱讀的主力族群。《飢餓遊戲》、《分歧者》和《決戰王妃》的讀者未必會去找更大部頭的傳統科幻小說來看,但在面對這個文類的時候,應該就少了一點心理障礙。

第二,《羊毛記》熱賣、獨立/自費出版在美國成為熱潮。《松林異境》、《火星任務》、《致命演化》乃至於尚未出版的《亞特蘭提斯基因》都是自費出版走紅的科幻小說,而這些作品都有相似的成功軌跡:素人寫作、口碑發酵、得到大出版社或好萊塢片商青睞,更上層樓走向國際。

為什麼傳統英美科幻圈的作品要進入台灣書市困難重重,但這些名不見經傳的素人作者反而登堂入室?這和美國這十多年來的幻想文類出版生態也有關係。自《哈利波特》和《暮光之城》爆紅之後,過去科幻與奇幻分庭抗禮的局面,轉為幾乎壓倒性的奇幻大宗,英國 HarperCollins 奇幻/科幻出版品牌 Voyager 的發行人甚至語出驚人,說奇幻和科幻應該分家!於是你會發現,奇幻作家大多數還是走傳統出版的老路子:找經紀人、投稿到大出版社,因為那是一個市場活絡、有需求、新人也能出頭的圈子。即便是成人奇幻,不論是《風之名》、《魔印人》、《迷霧之子》還是《鋼鐵德魯伊》,盡皆如此。更何況這幾年還有《冰與火之歌》影集紅翻天的推波助瀾。

於是,有志於科幻創作的新人作者,想要出道就越來越難了。按照以前的路子,你要先寫短篇,投稿到雜誌,慢慢累積作品量和知名度,然後找到經紀人,才能出版第一本長篇,這樣的養成時間短則三五年,長則超過十年。相較之下,亞馬遜所提供的 KDP (Kindle Direct Publishing) 是一條更便捷的出版道路,寫完上傳只需短短幾分鐘,作品就可以和讀者見面。加上有了休豪伊、馬修梅瑟(Matthew Mather)幾位成功者在前領路,後面自然有更多創作者熱烈投入,新的供需平衡於焉誕生。我認為走 KDP 自費出版路線的科幻作者,比起傳統路子的作者,更重視市場與讀者。「故事精彩與否」凌駕於「概念是否獨創」。這些作品未必有什麼石破天驚的設定或構想,不見得能為科幻文類拓展全新疆界,卻帶來很多全新的讀者。

值得注意的是,這半年台灣風起雲湧出版的科幻小說,多半不是傳統英美科幻圈的作品。他們當然都是科幻小說,但並非所謂「行內」定義的科幻。在國外出版的時候,可能也是被包裝成非科幻的小說:《剩餘者》有一個科幻的命題,但內容完全是在探討美國郊區小鎮(suburban)的悲歡離合。《我會回來找你》有著時間旅行的科幻外衣,骨子裡則是徹頭徹尾的謀殺推理小說。

《北方大道》的作者漢彌頓可能是其中唯一「血統純正」的科幻作者,但即便在英美,他也是偏向「市場派」的作者,意思就是很暢銷很好看但不會得獎(這點可參見林翰昌在書中的導讀文)。《紅星革命》雖由美國老牌科幻出版社 Del Rey 推出,但此書的成功也得感謝先前《飢餓遊戲》的鋪路,讓作者皮爾斯.布朗有機會把這個已經被寫到爛的反烏托邦故事推陳出新,賦予更豐富紮實的設定、更多層次的階級革命,以及男性主述的視角(天曉得這在一片 YA 反烏托邦故事裡面顯得多麼清新可喜)。

整體而言,傳統的科幻小說在台灣仍然能見度很低,能夠引進的多半是得獎名著,但門檻相對較高,例如《帕迪多街車站》和《曼谷的發條女孩》。台灣的科幻出版與國際仍有很大的斷層:一邊永遠停留在艾西莫夫和所謂的「三巨頭」(-而另外兩巨頭的書都買不到),一邊是市場取向、進入門檻低的作品,英美科幻界正在發生的潮流或是正被熱門討論的作品,還是與本地市場絕緣。近三十年前的經典如《戰爭遊戲》,還得靠電影才能重出江湖,其實是很讓人無奈的。

這次座談會討論的三本科幻小說,很難得同時兼具了上述的各種門類:《北方大道》是正統英國科幻名家的作品,《星移記》是獨立出版的科幻作家第一人休豪伊的小說,《羊毛記》在台灣知名度已經很高,在此不需贅述(昨天的聽眾九成以上看過這本書,非常驚人)。《紅星革命》則是在 YA 反烏托邦的基礎上,寫出了成人類型科幻的複雜性和深度。

總之,三本書都是我代理而且自己非常喜歡的書,前陣子聽說居然「撞期」都要在八月出書,頓時覺得手心手背都是肉,不知該支持誰才好。正巧某次與冬陽聊起《紅星革命》的時候,他提議或可大家串連一下。沒想到三家出版社都覺得這點子很有趣,於是就有了這場聯合新書發表會。

以前絕口不敢提「科幻」二字,現在居然光明正大串連搞宣傳,改變不可謂不大。在前期策劃的時候,我們一起開過一次會,達成了兩點共識。第一,這次我們不談類型定義、不講歷史沿革,而是回歸小說「好看」的本質。我相信在座的每個人都看過很多科幻電影,看到就知道這是科幻。但這樣並不足以說服讀者掏錢買書,或是投資幾個小時讀一本幾十萬字的小說。小說終歸還是在說故事,故事精彩好看,才能吸引讀者投入。

第二,則是科幻小說與當下台灣社會的連結。過去一年,各種社會運動層出不窮,我們都經歷或者目睹了種種政治鬧劇,從洪仲秋案、大埔拆遷到服貿協議引起的太陽花學運,還有政商掛勾的層層壟斷和剝削,我們很驚訝地發現,這些議題也都出現在這三本科幻小說裡,不論是階級壟斷、政治壟斷,還是企業/財團壟斷。所以臥斧想出了非常有力的標語:「你被騙了,這世界不是他們告訴你的那樣。」

譚光磊灰鷹巢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