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舉手】兼具線上閱讀及線下體驗的時代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Zhao !

【讀者舉手】兼具線上閱讀及線下體驗的時代

文/佳佳玖

電子書興起,紙本印刷式微是未來的趨勢嗎?閱讀電子書的人有多少?本人身為傳統書籍與電子書的愛好者,在此分享對於兩種閱讀習慣的個人心得。

書店、圖書館、雜誌攤、二手書店……販售的是紙張的觸感和懷舊的鄉愁。印刷書背後的故事有太多太多,包含作者的心血、排版的美學、字體大小、紙張選用、封面設計、書本尺寸、平裝精裝的心意,一本書代表許許多多人的努力結晶;而以速度、輕巧取勝的電子書來勢洶洶,只要在網路上購買、付費,無論多遠的距離,都可以在十分鐘之內一睹為快,特別是外文書、絕版書,再也不會發生找不到的扼腕。從前包包內一次只能裝一本書,但是電子書沒有這樣的問題,方正的閱讀器內同時可以承載好幾本書,同時閱讀、無縫隙接軌轉換心情。無論電子書有多便利,但卻少了交換閱讀的樂趣;從前學長傳下來的二手書在新時代內不會發生,電子書的傳閱性大大降低,一切共讀共享的體驗,全部發生在線上。

電子書吸引年輕族群

智慧型手機教所有人習慣銀幕閱讀,藉由文字和人互動、溝通,搭配貼圖和表情的輔助,即使是不識字的人也可以輕鬆表達心意。由倫敦和紐約大學合作的未來書籍平台 Institute for the Future of the Book 從 2005 年開始觀察印刷書的發展。創辦人 Robert Stein 預測,電子書仍然需要傳統的出版人員編輯,但是真正操作與互動的可能會是遊戲產業。書籍互動網 Social book 消弭了作者與讀者之間的距離,兩者可以在網站上互動、留言,作者不再是隱藏在出版社後面的神秘人;新媒體興起,人人都可以在跨媒體上自成頻道、創作、擁有死忠的粉絲群。實體的讀書會在網路社群凝聚,但這群人聊的不只是一本書的話題,還可以延伸到生活、品味、興趣、嗜好(包括打屁)。

印刷書的珍藏價值

印刷書即將走入歷史,成為需要被保護的文化資產,出身在科技洪流的八、九年級生,將來可能會問父母:「為什麼要帶這麼重的書?為什麼要花費高成本印刷賣沒幾本的實體書?」這些您怎麼回答?接受吧!如同音樂產業面臨的議題,越來越少人買唱片,歌手無法以銷售專輯為生,只能一年舉辦幾場演唱會與歌迷相見;反之,珍藏專輯的人講究眉眉角角越來越多,封面設計、歌手簽名、每一首歌的品質細緻度,當多數人以手機聽歌但卻聽不出音質高低的時候,有一群人堅持以高級音響聽音樂,任何細微的偏差都可能被放大鏡檢視。印刷書亦然。未來購買印刷書的人將以「珍藏」為目的,因此一本可以傳世的書變成無價之寶,而閱讀的本質不再是第一考量。

紙張印刷是否會消失?答案是不會的,這項古老的技術會隨著科技的衝突彰顯出它的美學魅力。字體的美感、設計的水平、圖文的表達,雖然不一定在書籍中被呈現,但生活中依然需要紙張印刷,如奢華品的禮物提袋、產品型錄、文宣品的印刷、海報、明信片的印製,取代書籍進入人們生活。科學家發現,數位閱讀對於人腦不如紙張閱讀,演進幾百年的傳統閱讀很難一下子被銀幕取代。或許這是個鼓勵購買印刷書籍的好理由。然而對於幼兒來說,書籍的障礙高過於影像思考,研究顯示,圖文式閱讀對孩子來說,比較容易理解較為複雜的敘事。需要做選擇嗎?其實一點也不需要擔心,因為未來依舊是「雙閱讀時代」,電子書與印刷書同時並存,線上的互動會越來越容易,而線下的書籍體驗無可取代。走進書店不一定真的想找一本書,而是想細細體會,一本書的美好和香氣!

※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參考資料

  1. Social book
  2. 《BBC》:Are paper book really disappearing?

其實你不了解電子書:

  1. 電子書成長遭遇撞牆期?作家收益網站這樣說
  2. 亞馬遜正在秘密開發電子書二手市場?!
  3. 老貓出版偵查課】電子書:實體物質的勝利,至少在目前